学生化身“航海文化传播使者”,上海这所高校打造实践育人与文化传承融合新样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各位观众,此刻我正站在郑和宝船的巨型模型前,六百多年前,正是这样的‘海上巨无霸’开启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近日,来自上海电力大学的学生手持话筒,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明朝造船记特展”区域侃侃而谈。在2025年上海电力大学主持人大赛暨第十四届校园电视台主持人选拔大赛上,生动的讲解配合着展馆内栩栩如生的航海模型,将观众瞬间带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学校15位怀揣梦想的青年选手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逐梦之旅”。
沉浸式主持
跨越时空的航海之旅
从龙骨搭建到船帆设计的精妙之处,再到鲛人传说与海上贸易之间的巧妙串联,选手们将郑和宝船模型背后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将神话传说与航海文化间的关联分析得绘声绘色。
身着汉服的参赛选手于佳滢同学分享道,“在直接抽签讲解展品的环节,我需要在短时间内控制好场面,并结合展板向观众清晰地讲解展品。这种沉浸式主持的经历十分难得,它不仅考验了我的应变能力,也让我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主持技巧。”谈及讲述航海历史的前期准备,于佳滢告诉记者,“前期我观看了航海的纪录片和科普视频,还研读了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的相关报道。通过学习,我拓宽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在大赛中更好地展现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比赛的朗诵环节,于佳滢和其他参赛者既是对手,也是队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朗诵。其中有句台词让她记忆犹新,“扬帆处既是终点,亦是永恒起点,我们的心也从那里出发。这句话不仅激励了我在比赛中更加自信,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创新与合作
构建高校育人闭环体系
从校园到校外,继海昌海洋公园专场、上海鲜花港专场后,作为文化育人校外基地的延伸,上海电力大学再次将主持人大赛的舞台从校园搬到场馆。中国航海博物馆和木槿校园分别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校馆企携手联合打造又一沉浸式育人场地。这不仅是校馆企三方在人才培养领域深度合作的一次探索,也是学校为实现文化与实践融合育人而打造的又一新样本。
上海电力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沉浸式的主持体验,不仅考验着选手的语言表达与知识储备,更锻炼了他们在真实场景中的临场应变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学校依托社会文化资源,将劳动教育的实践属性与美育教育的浸润功能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情境、真任务”中锤炼本领,也是落实“五育并举”的生动探索。
在沉浸式主持环节,每位参赛选手化身航海博物馆奇妙夜的特派记者,穿梭于展馆内的“明朝造船记特展”与“山海经特展”之间,以第一人称视角,向观众实时播报所见所感。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赵峰表示,博物馆丰富的展陈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平台,通过“文物+教育+艺术”的跨界联动,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脉络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
“从‘校园小舞台’到‘社会大课堂’,希望通过‘馆校企’三方联动,构建起‘实践育人-文化浸润-创新赋能’的育人闭环体系。”学校党委副书记仰颐表示,未来学校将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将上电“精品”文化活动之一的主持人大赛打造成有底蕴、有特色的文化品牌项目,让“五育”在实践协同创新中真正落地生根。据悉,中国航海博物馆将定期为上海电力大学学生提供文物讲解、策展实践等劳动教育岗位,木槿校园将持续支持学生文化创新项目的开展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