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浦东“24小时”:解一道名叫“青年”的方程
2025-05-2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吴恺/图、视频

当前滩的晚风拂过骑行青年的发梢,当张江实验室的灯光与迪士尼烟花交相辉映,当陆家嘴的戏剧沙龙传出阵阵欢笑——这些场景可以回答你,浦东正在着力建设的“24小时年轻力单元”是什么。科创之基因、文化之血脉、经济之肌理,正重塑着青年与城市的共生关系。近日,记者实地探营浦东张江科学城、陆家嘴金融城、前滩公园巷,真切感受到浦东共青团打造青年发展型场景涌动的24小时年轻力。浦东给出的不仅是一份青年发展型城区的建设答卷,更在探索着未来城市与青年双向奔赴的全新范式。

创业者的加法题:

在科创热土上追逐梦想

在光本位科技办公室里,1996年出生的创始人熊胤江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光芯片数据,投入忘我的工作状态里。这位从芝加哥大学归国的95后创业者从未想过,自己的创业故事,会与这座城市的24小时科创脉搏如此紧密相连。

科技追光者

2022年,结束在美国十年求学生涯的熊胤江毅然回国。他将目光投向了上海浦东,正在建设中的张江科学城一派欣欣向荣。在上海,西有徐汇模速空间、东有浦东模力社区的人工智能产业格局初具雏形。

“这里聚集的不仅是人才,更是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追光者。”在模力社区的开放式办公位上,熊胤江“挤”在一群创业小伙伴中间,他一身休闲白衣,松弛帅气的打扮让人很难把他与印象中的“张江男”画等号。

熊胤江向记者回忆道,初到张江时,团队仅有5人,挤在浦东软件园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如今,光本位科技已发展到60人,有像他一样的海归人才,也有从大厂挖来的管理精英,一群创业小伙伴灵感迸发,投入热火朝天的张江科创大军中。

光本位科技成为模力社区的首批入驻企业,扎根在张江科学之门的双子塔脚下,见证着这座科创活力之城的慢慢崛起。选择张江,源于这里独特的科创生态。“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硬核科技领域的创业者,带着改变国家产业格局的抱负而来。”熊胤江的团队致力于将AI基础算力大模型的电芯片替换为光芯片,这一前沿领域在全球尚处探索阶段。

张江科学城不仅提供了集约型发展的人才密度与政策支持,更搭建起上下游贯通的产业桥梁。“我们在同一楼层就能找到潜在合作伙伴。”他指指窗外,影眸科技、达观数据、极豆科技……“上下楼即是上下游”,构成了紧密的创新生态圈。

记者了解到,“模力社区”启用不到1年,在这个核心承载区仅6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里,已经集聚了近50家具身智能、科学智能、应用智能等技术领域的“潜力股”。整个20万平方米的“模力社区”区域,垂类模型上下游生态企业近200家。

对于未来,熊胤江充满期待:“张江不仅是创业沃土,更是青年实现价值的舞台。”在这里,像他这样的95后创业者,既可以为突破“卡脖子”技术日夜攻坚,也能在闲暇时漫步科学城未来公园,感受科技与人文交融的魅力。

工作与生活的交响

在熊胤江看来,张江科学城最动人的魅力在于完美平衡了创业激情与生活温度。张江科学城打造了“5分钟科创生活圈”,周边配套及生态公园一应俱全,真正实现“创业—工作—生活”无缝衔接。熊胤江和很多同事都居住在纳仕张江国际社区。这个张江科学城为青年创业安居打造的活力社区,距离公司仅5分钟车程,“零通勤压力”也成为光本位吸引人才的一大优势。

“以前总觉得创业者要过苦行僧式的生活,张江却让我看到另一种可能。”熊胤江神色轻松地谈道。清晨,他会带着宠物狗在社区花园慢跑;午休时,下楼就能在咖啡店与合作伙伴头脑风暴;下班后,社区健身房的器械区成了他释放压力的天地。“这里既有创业所需的一切资源,又能让我享受高品质生活,这在其他城市的科创园区很难实现。”熊胤江奉行的人生态度是要事业,更要生活。他经常和小伙伴说,工作时间提升效率,不让加班成为创业者的生活常态。

有趣的是,这种友好体验延伸到了社区的每个细节。模力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每周举办的行业沙龙和每月的主题路演,让企业“足不出楼”就能对接资源;共享会议室、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等设施,为初创团队降低了创业门槛。“张江集团组织的早餐会,能让我们与20多家企业面对面交流,很多合作机会就是这样碰撞出来的。”熊胤江翻开手机里的活动日程表,国际人才驿站的政策咨询、青年创业者社群的联谊活动,填满了他的社交日程。

夜幕降临,张江科学城双子塔亮起绚丽灯光。熊胤江说,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就能看到远处迪士尼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刚来的时候,这里还在建设,现在每天都能看到新变化。”他目睹了模力社区从挂着空牌子的楼宇,变成电梯里人流如织的创新磁场。看着共享办公区、文化盒子等设施不断完善,张江24小时年轻力正从科创领域向生活、文化全方位渗透。

 

日与夜的不等式:

在钢筋水泥间寻找诗意

当夜幕吞没了陆家嘴最后一抹夕阳,285幢写字楼次第亮起灯火,K线图之外,还藏着白领生活的另一面。一个寻常的周五晚上,当大多数人拖着疲惫身躯走向地铁时,金融城的几个年轻人却踩着轻快的步伐,奔赴一场与戏剧的约会。在“陆上有戏”白领剧社的排练厅里,属于金融城青年的文化狂欢准时上演。只见,热身、读稿、解放肢体……剧社成员们笑着闹着打成一片。

白领青年参加戏剧表演。

白领剧社的“斜杠”演员周成勇在一家外资银行工作。他笑着说:“在金融城,白天和晚上过出了两种人生。我们刚刚在比赛中拿了优秀奖,全剧组的人兴奋不已!”在舞台上跟他饰演对手戏的“斜杠”女演员许可补充道:“最难忘的是过年时,大家自发在腾讯会议组织线上读稿会,即便分散在天南地北,也舍不得错过周五的相聚时光。”

这场由热爱点燃的戏剧之旅,离不开专业引路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导演余传奇见证了“陆上有戏”白领剧社的成长:“这些白领演员有着超乎想象的创造力。我们的原创剧目《时弦》灵感就来源于金融城年轻人的真实困惑——是留在陆家嘴继续打拼,还是回归安逸?剧中10年前与10年后的自己在舞台上对话。这些对人生选择的叩问,亲身经历过职场压力的他们演绎得格外动人。”

白领剧社的蓬勃发展正是陆家嘴金融城激活青年文化活力的缩影。这里聚集着超50万名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青年才俊,他们贴着“高学历、高收入、高精神需求”的标签,在钢筋水泥间寻找诗意栖居。

这种文化活力的释放,悄然改变着青年们的生活轨迹。“参加剧社后,我变得更加敢于表达。”周成勇说,“现在公司有文化活动,我也会主动策划表演节目。”许可则发现,戏剧赋予她处理工作的崭新视角:“排练时培养的共情能力,让我与客户沟通时更能理解对方需求。”

在这片“年轻力”爆棚的热土上,文化活动的频率和深度不断刷新。从最初每月一次的午间戏剧快闪,到如今每周五晚雷打不动的沉浸式排练;从经典剧目赏析,到原创剧本孵化,戏剧的种子在金融城的土壤里深深扎根。余传奇感慨道:“现在的活动早已不是简单的兴趣培养,白领们对戏剧的需求越来越专业,我们正在筹备90分钟以上的原创大戏,想把陆家嘴的前世今生搬上舞台。”

青春经济应用题:

在贴心细节里发现活力

参加跑团活动的年轻人在前滩公园巷合影。

周末午后,记者来到前滩公园巷,这里的空气飘浮着咖啡香与欢笑声。专属骑行道通过艺术地标“无尽之旋”蜿蜒向前,身着运动装的年轻人踩着单车掠过,轻快的街区烟火气弥散在热闹的人流中;街边的宠物友好店里,时髦靓丽的年轻人带着精心打扮的小狗漫步街区……这个由陆家嘴集团打造的商办综合街区,正以鲜活的姿态演绎着青春经济的无限可能。

漫步街区,你会发现处处都是为年轻人量身定制的巧思:非机动车道上醒目的红色骑行动线,指引着人们前往美丽的前滩滨江骑行道;骑行停车架整齐排列,旁边的缓坡脚搭台方便骑友随时歇脚;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宠物休息站,免费提供拾便袋,这些细节无不彰显着街区对年轻人需求的敏锐感知。

记者走进aokka咖啡店,仿佛踏入了一间林中小屋。墨绿色背景、原木色桌椅、暖黄灯,搭配露营主题装饰,营造出温馨又时尚的氛围。28岁的咖啡师小卷正热情地和客人打招呼。小卷说:“我从深圳来到这里,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活力街区。我们店80%的客人是带宠物的小情侣,大家就像朋友一样,我都记得他们的口味偏好。我们老板喜欢四处收集品质咖啡豆,让大家在国内就能喝到世界各地的咖啡。”作为宠物友好店,aokka还会为宠物准备小零食,时不时举办宠物派对,让主人和宠物都能尽享欢乐时光。

在咖啡店打卡的年轻人。

“街区充满蓬勃的生命力!”小卷感叹,“冬天有暖炉棚,夏天有遮阳伞,下班后我常坐在店里,吹着风、喝着咖啡,看着街上人来人往,特别惬意。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每到周末,前滩公园巷就会变成限时步行街,百余个摊位一字排开,美食香气四溢,手工艺品琳琅满目,音乐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街区运营团队打造了丰富的活动矩阵,从春季到深秋的户外运动季贯穿数月,每月1~2场主题市集应时登场。在咖啡地图跑活动中,参与者沿着精心设计的路线,打卡街区内的多家咖啡店,深度体验街区的咖啡文化;国际美食节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汇聚一堂,让味蕾开启一场环球之旅;非遗生活节则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吸引了众多年轻人驻足。

商户们也积极参与活动共创,推出限定产品与特色活动。例如,在上海国际花展期间,蛋糕店会推出与鲜花相关的蛋糕,咖啡店会推出创意咖啡饮品,餐饮店会推出特色主题菜肴。这些举措不仅为街区增添了新鲜感,也帮助商户实现了盈利和增粉,进一步丰富了街区的青春文化内涵。

前滩公园巷作为浦东青年发展型街区的生动范本,正通过青春主理人的创意实践、多元场景的有机融合以及高频次的特色活动,打造青春经济新赛道。在这里,青春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活力也不仅仅是形容词,而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生动场景。

==对话团浦东区委书记赵辉茂==

青年有需求 城市必作答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青年在此逐梦。近年来,浦东共青团坚持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以“三区一室”(青年发展型社区、街区、园区及青少年创新实验室)为基本场景,在张江、陆家嘴、森兰等重点区域集成打造24小时年轻力单元。团浦东区委书记赵辉茂对这一创新举措有着针对性的解读,相关切入点和具体做法,为青年发展与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活力。

24小时年轻力单元绝非简单的物理空间叠加,而是集安居、就业、婚恋、健康、创新等多元要素于一体的青年发展型区域“综合体”。在纵向维度,它打通了“顶层设计—单元特色—个体需求”的衔接。顶层设计为青年发展提供政策引导与资源支持,各单元根据自身特色如:张江科学城的科创特色、陆家嘴金融城的金融文化特色,量身定制发展模式,满足青年在不同领域的个性化需求。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精准对接,让青年能够在浦东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在居住方面,浦东积极筹措人才安居房源,全面覆盖陆家嘴、金桥、张江、世博等产业集聚区域,积极筹建“青年驿站”并扩大固定房源。就业上,以张江科学城为例,这里集聚了众多高科技企业,为青年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同时完善招商、投资、孵化、研究等全链条服务,助力青年在事业上起航。综合服务更是涵盖青年夜校、青春篷篷车活动、婚恋交友活动等,解决青年的后顾之忧,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结合浦东4月18日发布的“青创15条”,其中第12条明确要“推出20个以上集成生活、培训、创业、交流等功能的青年人才安居综合体”,为24小时年轻力单元建设注入新动力。团浦东区委聚焦青年“安居乐业”基本盘,以青年人才社区建设为抓手,为青年打通“两个100万平方米”畅享渠道。100万平方米低租金青年公寓和100万平方米低租金创业空间,大幅降低青年创业和居住成本,让青年能够轻装上阵追逐梦想。同时,叠加技术分享、培训提升、文化交流、联谊交友等赋能行动,推动更多住房社区向24小时年轻力单元发展,构建青年的“一站式家园”。

浦东24小时年轻力单元的打造,是城市对青年需求的积极回应。它为青年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吸引着更多青年扎根浦东;青年的汇聚与奋斗,也为浦东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城市不断向前。这是一场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未来,浦东必将在青年的助力下,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而青年也将在这片热土上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幸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吴恺/图、视频

策划:高玲

编辑:郭佳杰 张红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