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演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话剧《三个火枪手》首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6月3日晚,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话剧《三个火枪手》在茉莉花剧场迎来首演。该剧改编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巨匠大仲马的名著。此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力邀爱尔兰知名编剧、导演,苏格兰剧院评论家奖及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安迪•阿诺德,对这部融合了英雄主义、浪漫情怀、快节奏叙事、主角逆袭和密集“爽点”的大仲马代表作进行舞台新编,轻松浪漫地呈现了一场少年骑士的成长冒险。该剧将在茉莉花剧场一直上演至6月15日。
◆ 跨国合作再现浪漫冒险 ◆
《三个火枪手》是大仲马晚年时期“最得意的作品”,其中,最知名的那句话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亦与这个知名文学IP渊源颇深,早在1985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由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青年话剧团合并而成)就与法国马赛国家剧院合作过一版舞台剧,引起了热烈反响。四十载时光流转,这个经典IP此次重回上海舞台。
本次与安迪•阿诺德合作《三个火枪手》,缘起其在2015年带着《尤利西斯》巡演至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安迪•阿诺德对800余页的(中文版)原著进行了剧情上的取舍,以轻盈幽默的叙事基调,加入极具风格的人物群戏和动作场面,再现了大仲马笔触中的诙谐与浪漫,并突出形体表演与动作场面设计,通过极具风格的打斗戏份构建戏剧张力。观众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部舞台剧版的“动作片”。
在火枪手们的决斗中,更多也更擅长使用剑,因此演员们几乎全员持剑上阵,一人分饰多角来共同完成丝滑高燃又极具风格的人物群戏和动作场面。几乎所有演员都参与了为期一个月的剑术训练。
在形体指导罗宾•赫利尔与凯特•斯凯奇利的精心设计与指导下,17世纪巴黎街头的剑术对决再现在21世纪的上海舞台上,这是故事的核心看点之一。该剧文学顾问、翻译赵晗表示:“舞台与影视存在本质差异——舞台上没有‘重拍’的可能。形体指导为本剧量身定制了所有的打戏。我们首先要保证所有演员在舞台上的安全,这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又不能亏待观众。从观众的视角看,这个戏必须是毫不糊弄地真打,所以我们的演员做足了功课。”
为了给表演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使角色的行动、调度更有层次和张力,舞美设计奚男使用了很多暴露结构的平台作为主体,即呈现城市街巷的纵深感。天空中被撕开的天际线影影绰绰,轮廓在薄雾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就像大仲马笔下虚实场景的巧妙融合。
试想一下,什么乐器可以表现马蹄声?两个椰子空壳相互敲击,这就是《三个火枪手》作曲玛拉奇•阿诺德给出的答案。这种看似荒诞的设计,暗藏了导演安迪•阿诺德的另一创作理念,即“好玩得逼真”。至于核心乐器,本剧采用的是17世纪在法国应用广泛的乐器——竖琴。在导演安迪看来,它的音色和质感能自然地引出故事,“发出人物内心的声音”。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构建善意循环 ◆
导演安迪认为,《三个火枪手》与现代观众的共鸣主要来自戏剧风格本身。它具有强烈的现代感——节奏明快轻松,同时保持着高度戏剧化的表现形式。他认为这种纯粹的戏剧语言,能跨越时空界限,与任何时代的观众产生联结。
“我们通过剧本重构为作品注入了梦幻元素和超现实主义色彩,这种处理方式恰恰构成了与观众形成共鸣的关键。”文学顾问、翻译赵晗认为,《三个火枪手》与当代观众的关联性,核心价值可能就在于与现实的“非关联性”——这部作品通过构建骑士精神与“江湖规矩”并存的世界,为现代人提供精神冒险的出口。
剧中反复喊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传达了一种动态的责任与善意循环。这种朴素的智慧在达达尼安从小镇青年成长为火枪手的过程中尤为明显——他通过帮助他人赢得盟友,最终在致命任务中也获得了这些盟友的支持。导演安迪认为,这个故事本质上讲的是“联结”——人与人在困境中彼此扶持、共同对抗敌人的精神。这种超越个体、强调友谊与凝聚力的理念,正是跨越所有文化边界的精神价值。这八个字,是火枪手们用生命践行的生存哲学与行动契约,它勾勒出一种朴素的、却极具韧性的社会联结:个体付出的善意与责任,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最终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馈自身,形成坚不可摧的支撑网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