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一条好评救活一家店,让我们更珍惜举手间的善意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再坚持一下呢?你看我都在坚持,坚持化疗,坚持活下去。”一条五星好评下的留言,让店主打消了关店的念头,而这则癌症患者与濒临倒闭的面包店之间互动扶持的故事,在全网暖了许多人心。
湖州这家面包店由于经营困难,店主吴女士几乎已经放弃了继续经营的希望。可这条评论却让她结识了一份普通订单背后的一位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患者,让她知道自己精心制作的面包,会成为癌症患者挺过艰难时期的精神支柱。这种意外的认知和感情的互联,仿佛拨开了乌云,让吴女士决心把面包继续做下去。
当我们遇到人生低谷、生活困境时,也常常会叩问自己“能否再坚持一下”,可有时一个人反复地自我说服,不如别人一句真情的鼓励。也许没有老流浪汉的那句“熬过今天就好,明天一切都会变好的”的温暖,饥寒交迫的小高尔基就会在那个寒夜放弃人生。没有那条好评下的真挚鼓励,店主也不会鼓起勇气继续投入好面包的烘焙。吴女士在笔记中写道:“谢谢您这么长时间以来的支持,我想,做食品的意义在您这里。”
正是这些希望的传递,让困境中的人们可以冲破利害的计算,实现价值的探索,或许在某个点就豁然开朗,并拥有更多坚持下去的力量。无论是这家面包店,还是与癌症抗争着的人们,在希望之光的沐浴下,生命力远比想象中更顽强。
同样让人感动的还有温暖的扩散。随着事件披露,面包店瞬间成了网红店。网友们爱心的涌入,让小店订单量涨到了平时的三倍,甚至不少来自杭州、北京等地的顾客专程下单“云支持”,并表示不用发货。不加修饰的真实善意,往往能超越刻意为之的营销,这便是情感共振的力量。网友们的温暖举动,也不光是简单的同情和施舍,而是更多情感的连接,是对自强者的衷心祝福,是“他们都在坚持,我为什么不可以”的自我激励,是人间处处有温暖的共识。
这便是互联网向善的重要意义,将许多素昧平生的人们聚在一起,形成情感社区。哪怕如今的网络上同时流布着负面内容,我们依然能在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人性的闪光点,找到令人感动和励人前行的兴奋点,从舍身救人的“张伟跪母”,到自信坦然的“挑担赴考”,这一幕幕都让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人间最大的温暖,也许就是抱团取暖,在暖意的多向奔赴下,给彼此支撑下去的力量。当我们在网上社交时,无论是好友还是陌生人,不妨多释放一些善意和温情,多送出一些真诚的赞美和鼓励,往往手中的“余香”,也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勇气和坚持。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