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城化作放映厅:光影碎片拼合影迷的盛宴
青年报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除署名外)
当影迷抢票后第一时间奔赴取票机,将今年的上影节电影票插入自己琳琅满目的票夹;当《酱园弄·悬案》在上海大剧院金爵盛典后作为开幕片点亮银幕,百余家影院的微光随之同频共振……无数票根与银幕仿佛自120年时光深处飘来的拼图碎片,在上海的夜空下拼合出一座奇幻璀璨的光影之城。恰逢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6月13日正式启航的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为市民和影迷呈上一席流动的光影盛宴。
1500余场放映
成为幸福的源泉
“你看,我抢到了最好的黄金位子!”00后刘先生很激动地向记者亮出了手机屏幕,开心中更带着一丝“炫耀”。
他是动漫迷,喜欢《新世纪福音战士》和《英雄联盟》。哪里有他喜欢的漫展,他就会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去玩。自由画师这份职业与兴趣爱好相互作用,让刘先生的幸福感倍增。
上海被年轻观众誉为“二次元之都”,日本影片的排映是上影节的特色之一,不少影迷和二次元爱好者每年都会赴一场“上影节之约”。今年,上影节特别策划“新世纪福音战士30周年”单元,集中放映旧版剧场版合集及四部新剧场版作品,让很多EVA的粉丝大呼过瘾。
刘先生有腱鞘炎,是长期作画造成的职业病,上影节开票当天,他端坐在电脑前,总担心“手腕不灵活耽误事”。好在,他凭借超快的手速抢下了上海影城SHO的多场《新世纪福音战士》,甚至还抢到了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千人厅”举行的连映通宵场。“攻略上都说先从边角位置抢,成功几率会更高,可能大家都去抢角落了,反而我一下子就抢到了想要的中间位置。”他抑制不住上翘的嘴角,满足感爆棚。
和刘先生一样满足的,还有当天抢到票的几十万名影迷。今年,影迷期待的影展策划,从立意到主题都凸显专业水准,策划了金爵奖参赛片、首映盛典、向大师致敬、和合共生等近20个单元,放映430余部影片共1500余场。而且,随着后续热门影片增加放映场次,该数据还会不断增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围绕“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定位,今年上影节增设了“今日亚洲”单元,强调电影节的亚洲视角,汇聚亚洲各国年度新作精品,从而形成从“华语新风”到“今日亚洲”“世界万象”更清晰的策展层次。
影迷熟悉的其他单元也在不断创新:“世界万象”单元除了意大利、日本、德国、西班牙,还首次推出英国和土耳其的国别策划;“多元视角”单元将原万花筒子单元拆解为新设的“放大”“影像无限”等子单元,精选世界各地突出的类型片佳作,打破电影传统的分类和概念,引入实验影像、演唱会电影、音乐会电影等多种影像内容形式,拓宽了电影节电影放映的外延。
创新的片单编排,让上影节的“情怀杀”在影迷中掀起了热潮。除了常规放映,本届电影节还在上海影城和大光明电影院推出3场“马拉松放映”,包括大卫·林奇作品《橡皮头》《妖夜慌踪》《穆赫兰道》联映、《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序、破、Q、终》联映以及纪录片《浩劫》。三场放映均为6月21日晚,放映时长为六到九小时。不少影迷表示“已经准备好了‘通宵作战’,去感受年轻和疯狂”。
100场见面会
和喜欢的影人面对面
“李相日真来了!”不少影迷在社交媒体上惊呼。这位导演的作品《国宝》刚结束戛纳征程,便借“戛纳直通车”单元直抵上海。6月,导演本人将现身大光明影院。
展映影片的映前导赏和映后见面会,在每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都是吸引大量影迷的盛宴。今年,上影节又特别策划了多达100场主创见面会,覆盖了绝大部分展映单元,将在多家展映影院密集举行。
率先亮相的是著名导演吴思远。6月13日,他出现在上海影城SHO3号厅,结合陈逸飞遗作《理发师》,追忆这位挚友。今年是陈逸飞去世20周年,上影节策划了“SIFF狂想曲—陈逸飞”单元纪念这位大艺术家。2005年,他还没拍完自己极为看重的电影《理发师》就意外辞世,吴思远接过导筒帮好友完成了梦想。
去年,AI技术被一些人用来怀念逝去的亲人、喜欢的偶像,成为新闻热点。曾以《生命之歌》摘得短片金爵奖的青年导演仇晟此次携《比如父子》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而他的这部新片就是讲述了用AI技术再现逝者的“父子情”。“试图用影像构建虚幻世界以填补现实缺憾。”他说。6月15日,他现身上海影城SHO2号厅,讲述了他心中的“中式科幻图景”。
曹保平的新片《脱缰者也》再度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他将于6月17日携主创团队来到上海影城SHO3号厅与观众见面。曹保平是与金爵奖渊源颇深的老朋友,他曾凭借执导的《烈日灼心》和《追凶者也》连续两年入围金爵奖,创造了用两部电影打造四位“最佳男演员”的纪录。今年,他会把主演郭麒麟带到哪一步,很让观众期待。
中国电影人积极参与跨国电影合作,扶持新人导演,姚晨是个成功案例。她帮助甚至直接投资的不少新人新作,都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6月17日,她将作为制片人和印度新人导演丽玛·达斯(Rima Das)一起亮相国泰电影院2号厅,与大家分享才华横溢的印度电影《乡村摇滚少女2》的幕后故事。
今年上影节的影人见面会,还有特别的跨板块联动。开幕片《酱园弄·悬案》导演陈可辛与金爵奖评委会主席托纳多雷,先后开讲“电影学堂”,这是不少影人心中的“大师课”。今年的“电影学堂”首次向公众开放售票,和放映进行了惊喜联动——6月16日,陈可辛的经典影片《投名状》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1号厅放映后,导演亲临现场;6月20日,托纳多雷导演将携代表作《天堂电影院》来到上海影城1号厅,与观众共话光影初心。
上影节开幕片《酱园弄·悬案》的取景地乍浦路。青年报记者 施剑平 摄
跟着海报去打卡
来一场城市漫游
“这里再出来一点。”6月10日的国泰电影院内,林熙一边指挥着搭建工人挪摄影器材箱,一边告诉记者,“今年海报里隐藏的元素,基本被影迷解读出来了。”
90后林熙是本届电影节和电视节的海报设计师。去年年底,他接受了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的邀约,为两节设计海报。为此,他特意飞来上海,在新华路小住了两个月,每天骑着电瓶车满上海转悠,寻找设计灵感。最终,他设计出了系列海报,而其中被定为主海报的画面,是一男一女在茶餐厅或者咖啡厅的卡座里相对而坐。场景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随意而为,大有讲究藏于其中:墙上的挂画是致敬最早的动态影像《骑手和奔马》;墙面做成了影院座位的纹理;光照是电影胶片;桌腿是片场收音用的吊杆麦克风;椅子是摄像器材箱;靠背是打光用的柔光板。
林熙设计时的3D思维,让今年上影节的海报第一次“活”了起来——一组组海报主题装置,已在上海影城、国泰电影院、豫园等十余处影院和城市地标正式亮相。海报中巧妙融入的上海地标与生活场景,宛如一个个待解的光影谜题,迅速点燃影迷探索热情。这些装置成为了市民游客和影迷热爱的拍照打卡场景,更成为人们呼朋唤友、交谈小憩的社交空间,影迷可以“入画”成为“主角”,真正诠释了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海报“电影之城 每一帧都是生活”的主题。
追随经典影片的步伐,在这座城市中漫游,也成为了如今参加电影节影迷们的保留节目。而电影节期间,全市不少区域还主动化身上影节“分会场”,吸引影迷和游客的到来。到豫园来一场游园会:豫园商城在联动商圈内商家,呼应“电影之城”的节日氛围,把老城厢装点成电影节的沉浸式“分会场”,吸引中外游客打卡。在苏州河来一场泛舟夜游:上影节与普陀区合作的未来影院单元,依托AR、VR等多种影像技术策划的一系列作品将在长风大悦城展映,看完可至华谊兄弟电影中心预约台兑换苏州河游船,感受依托XR等数字影视技术为观众带来的影游融合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可在上海影视乐园当一回最佳主角:上影节与松江区合作的科幻电影周——科技创制单元,面向行业、公众发起多项活动,影迷可以近距离沉浸式体验拍摄的乐趣。
当影迷徜徉在为电影节重新布置了酱园弄拍摄元素的乍浦路,闭上眼想象自己正置身百年前的《酱园弄·悬案》现场,中国电影120年的岁月就真正没有虚度,在和影迷的同频共振中,让电影完成了它原本的意义。
青年报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除署名外)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