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工程硕博士专项迎来首届毕业生,他投身到航空发动机研发领域铸造“中国心”
2025-06-2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这个毕业季,华东理工大学迎来了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毕业生。张于波作为其中一员,即将投身到航空发动机研发领域中,为国产航空发动机铸造“中国心”。在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张于波还作为毕业研究生代表登台发言,分享求学和实践之路,正是在真实场景中苦练内功,让他迅速成长。

在主动选择中明晰方向 

2022年是国家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的第一年,研究生入学后的张于波在得知“工程硕博培养改革专项的遴选通知”后,被专项“以国家战略、企业发展急需的工程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吸引,他希望自己能成长为解决真问题,有实战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于是,报名参加了选拔,在通过来自企业行业专家和学校学术专家的面试遴选后,顺利进入卓越工程师专项的培养序列,并选择到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来完成自己为期2年的专业实践课程。

刚入选专项时,面对航空发动机控制指标精度百量级的增大,面对控制参数十倍级的增加,张于波并不知道怎么入手。“学校和企业导师都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在他们的帮助下,自己开始慢慢上手。”张于波表示。

在导师周钊的指导和支持下,张于波从零开始,了解航空发动机的内部构造,熟悉每一种构件的工作原理,在不断尝试和实践中,探索用多维度的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

在聚焦项目的实际需求下,他研究的课题被定为“航空发动机分布式控制系统建模及网络故障容错方法研究”。面对“1年学校+2年企业”的特殊培养方式,张于波需要在学校完成一年的理论学习后,进入企业完成自己的课题。由于课题涉及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控制理论、网络通信、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所以他需要完成跨学科学习。

“在和周老师的充分沟通下,我完成了自己的培养课程选择,与此同时,企业导师也给出了课题建议,指导我进行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得益于华东理工大学构建的“跨学科招生—跨专业选课—跨领域创新”三步推进式培养机制,张于波先后学习工程管理、控制、计算机、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有效解决了学科壁垒问题。

在真实场景中苦练内功

“企业导师是学科带头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实验室到工厂,瞄准“真问题”做研究让张于波迅速成长。当融入中航商发的研发团队中时,当看到参与的工作真实地在国产发动机的研制中应用时,张于波切实感受到了一种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也驱使他主动参与更多企业的相关工作。

2024年11月,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现场,中国航发集团发布了包含“智周”在内的多款航空发动机仿真设计验证软件。而这次首次发布多学科多目标形状拓扑设计优化平台“智周”软件,正是由张于波所在的实践单位中航商发牵头研制,同样该软件也是他参与的企业项目之一。

“在企业工程应用的真实场景中,我的编程能力、学科应用素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自从2023年8月进入企业以来,张于波参与研发了多项校企课题和公司实际的工程项目。按照企业的管理要求,他每天要和员工一样参与相关的项目会议和进度汇报,也会参与企业内部的一些培训。企业的项目总师和首席专家,总是能够从实际的技术实现上给予他帮助,也有来自其他高校不同学科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

作为驻企的学生,一边有学校师资的培养,一边还有来自企业的行业专家给予培训和指导,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张于波的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投身行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2024年10月,张于波早早签约了中航商发。可以说他的顺利签约,也是得益于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学校通过“五个一”模式,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流程再造。以“一批攻关课题”为项目牵引,以“一流学科集群”为平台支撑,以“一企一策定制”为育人方案,以“工学交替一体”为培养模式,锻造“一支卓越工程师队伍”。

在中航商发驻企科研近2年的时间里,张于波不仅得到全方位的实践锻炼,研究的方向也更加适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学校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培养了我的工程师气质,让我学会不仅要关注理论,更要注重工程实践。”

目前,张于波签约的岗位是控制系统部,将要直接服务于核心型号的研制工作。谈及未来,张于波说,将秉持严谨细致与创新思变并举的理念,不断精进自我,努力成长为高层次、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国家需要的领域发光发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