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的进博之旅:一只中国小怪兽的全球征途与打假之战
去年进博会,泡泡玛特首次以参展商身份亮相。图为观众与Labubu合影。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摄
2024年7月1日,Labubu人偶亮相泰国曼谷素万那普机场。新华社 图
【文/青年报记者 陈嘉音 图/青年报记者 吴恺(除署名外)】
聚光灯下,这只毛发蓬松、龇着九颗尖牙的小怪兽安静站立,它背后是进博会涌动的人潮,面前是无数举起的手机镜头——这是中国潮玩IP走向世界的缩影。去年深秋,上海国家会展中心5.1馆内,参观者在泡泡玛特展台前排起长队,只为与Labubu合影留念。
这并非普通玩偶。在泰国素万那普机场,Labubu享受了国家级的欢迎仪式,被授予“神奇泰国体验官”荣誉称号;在伦敦牛津街、巴黎卢浮宫旁,泡泡玛特门店因抢购Labubu的人群过于疯狂而不得不暂停销售。
从无人问津的“丑玩具”到全球疯抢的社交硬通货,Labubu的进博之旅见证了中国潮玩IP的崛起,也映射出创新与仿冒的激烈博弈。
逆袭之路:从“小透明”到全球顶流IP
你包上或许没有一只Labubu,但你肯定听说过它。
Labubu诞生于2015年,由中国香港设计师龙家升创作,灵感来自北欧森林精灵传说。这只圆脸尖耳、九颗尖牙配以邪魅笑容的小怪兽,最初在泡泡玛特家族中只是一个“小透明”。
转折发生在2024年4月。全球顶流偶像、BLACKPINK成员Lisa在社交平台上连续晒出与Labubu的多张合影,这位拥有超一亿粉丝的明星瞬间点燃了全球市场。
随后,蕾哈娜、贝克汉姆等国际巨星纷纷将其作为奢侈品配饰,泰国公主思蕊梵也被拍到拎着挂有Labubu的包包出门。在身价超过300亿美元的公主加持下,“皇家同款”标签让Labubu在泰国身价暴涨,门店一度断货。
“Labubu代表年轻人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一面,”设计师龙家升这样描述创作理念。这种打破传统审美的反差感,成为Labubu的核心魅力。
2024年,Labubu所属的The Monsters系列销售额从2023年的3亿元猛冲至30.41亿元,同比暴涨726.6%。在泡泡玛特130.38亿元的总营收中,Labubu已成为最具全球影响力的IP形象。
Labubu的全球热潮背后,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商业策略。泡泡玛特通过盲盒机制,精准狙击Z世代消费心理:想抽到隐藏款?平均抽144次才有1次机会,概率不到1%。VANS联名款全球限量仅3万个。这种稀缺性创造让Labubu成为“买到就是赚到”的理财产品。
今年6月,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北区B1泡泡玛特新店开业,店内热闹程度堪比早高峰菜市场。一整面圆柱墙的Labubu样品陈列区成为最大焦点,尽管“只能看和摸”,仍有不少市民挤在这一区域挨个仔细打量。
“每天都有人来问‘能不能买墙上的样品’,现在店里的Labubu系列只有香薰了,我们会建议顾客先进粉丝群,在群里抢购。”店员这样告诉记者。
进博会高光:中国潮玩走向全球化
2024年进博会上,首次以参展商身份亮相的泡泡玛特,在108平方米的展台中将Labubu放到了“C位”。展台设计融合了卢浮宫元素,呼应着2024年7月27日泡泡玛特法国卢浮宫店开业的里程碑事件。
全世界都在惊讶,一只来自中国的小怪兽,居然和蒙娜丽莎成了邻居。
一位曾参与布展的工作人员回忆:“进博会的Labubu陈列区前永远挤满人。最吸引人的是 ‘Labubu的世界之旅’主题系列。”
这种本地化策略是Labubu成功出海的关键。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表示:“我们卖的是非必需品,必须先让消费者认同文化价值。”
“‘向上努力向外看’是集团年度关键词,泡泡玛特是进博会的新朋友,我们的产品已经成为世界级消费品,大量的全球年轻人通过泡泡玛特体验到了高品质的潮流生活方式。”泡泡玛特国际集团副总裁陈晓芸表示。
根据泡泡玛特2024年年报显示,海外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在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区的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收入24.03亿元,同比增长619.1%;北美地区收入7.23亿元,同比增长556.9%;欧澳及其他地区收入5.54亿元,同比增长310.7%。
据了解,在欧美地区,Labubu价格比国内贵一倍以上,定位轻奢;东南亚溢价控制在7%~24%。美国单只官方售价27.99美元(约合201元人民币),二手市场却炒至78美元(约合560元人民币)。
“进博会是Labubu向全球展示的窗口,”泡泡玛特首席运营官司德在年报交流会上表示,“2024年最大的挑战是毛绒产品的市场需求远超预期速度。”
这股势头到2025年又加了一个新的加速度。2025年一季度,泡泡玛特海外收入同比暴涨475%~480%,成为增长绝对主力。从东南亚到欧美,泡泡玛特全球门店已超过100家,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既彰显成功,也埋下隐患。
暗面狂欢:东莞工厂与假货产业链
随着Labubu热度飙升,一条庞大的假货产业链在阴影中迅速生长。
广东东莞作为全球最大的玩具产业聚集地,有过4000家玩具企业和1500家配套企业,泡泡玛特的30多家代工厂均位于此。虽然代工厂签有保密协议,但是对于仿冒者来说,想要生产仿制品并无太高技术壁垒。
2023年,上海警方从网上低价售卖玩偶摆件的店铺入手,经过缜密侦查,成功捣毁一个制作售卖假冒知名品牌玩偶的犯罪团伙,抓获吴某等犯罪嫌疑人8名,查获各类假冒伪劣玩偶摆件3600多件,涉案金额达280余万元。
该网店并未获得授权,以正品1/5价格(26~530元)销售侵权商品,买家反馈产品有异味、开裂等质量问题。据了解,该团伙通过拆解泡泡玛特产品获取配色方案,采购白模使用重金属超标油漆加工,以简易包装低价销售,非法获利110万元。
据悉,假货市场已形成分级体系:“一眼假”仿品(30~69元);形象改动的“改娃”(如发光发声的“Lagogo”);最危险的是宣称“一比一”的高仿品。
“绝对是‘一比一’品质,可以随便对比,”一个东莞假货代理商夸口。他们声称获取了正版打样和防伪码信息,仿品扫码可“验证”。Labubu三代“高品质版本”批发价360元/端(6个),仅为官方售价594元/端的六成左右。
据媒体报道,一些仿冒工厂也开始出现产能不足的情况,有工厂老板为此专门加了5条生产线,每天3班倒,主要生产高仿三代产品。
“现在要排单,1000个起订。”浙江义乌某玩具厂客服直言。在距离国际商贸城20公里的工业区,数十家作坊开足马力生产仿版Labubu。更夸张的是东莞某厂商:“5000个订单只能先发1200个,外贸单都排到下个月。”
假货出海已形成完整链条。不同于零售档口,高仿工厂客户主要做批发生意,目标直指海外市场——2024年主要销往东南亚,2025年则转向北美、欧洲。
2024年,假货市场同样经历了技术迭代,制假团伙通过伪造防伪贴、购物小票、品牌胶带等手段,误导消费者认为所购产品为正品,欺骗了众多消费者。以假乱真的售假模式,既有损于品牌声誉,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美国,假货“Lafufu”已入侵便利店。有美国女生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成排的假冒Labubu被摆上7-11货架,单价25美元(约合180元人民币)接近正品,但包装脆得像薯片般粗劣。
海关成为打假前线。2025年4月,上海海关扣留600个侵权玩偶;6月12日,宁波海关查获侵犯泡泡玛特商标权的盲盒2350个、毛绒玩具4410个。迄今,海关已拦截侵权产品超132万件。
“潮玩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需从多维度展开。”上海缘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泽表示,企业应重点布局著作权、商标权及专利权,其中版权登记与授权链条完整性是防范纠纷的基础,尤其需避免创作中过度借鉴在先作品。
他提到,商标注册可强化系列角色品牌保护,但玩法规则等商业模式因司法认定差异仍存保护挑战,AI辅助创作的权利归属亦需个案厘清。
“出海布局时,需提前通过目的地国当地律师应对法律差异,如海关备案、商标抢注风险及个人信息合规(如摇号销售模式下的数据保护)。”陈泽表示,尽管潮玩行业具有潮流属性,但其知识产权保护本质与传统玩具或艺术品行业趋同,核心仍在于原创设计确权、侵权监测及跨境法律策略协同,无须特殊保护框架,但需更关注数字化衍生场景中的新型法律问题。
健康发展:创新保护与产业未来
面对假货泛滥,泡泡玛特正多线作战。2024年,泡泡玛特的工作方向可以用“抓大放小”总结。“抓大”即加大执法举报和其他渠道的投诉举报体量;“放小”则是尽量减少民事诉讼数量,推进非诉纠纷化解机制建设。
记者从泡泡玛特了解到,2024年泡泡玛特线上投诉举报数34578件,2024年新增民事诉讼案件数288件;2024年完结民事诉讼案件数208件;行政查处11家源头工厂和仓储仓库配合公安执法单位打击黑产案件22件。同时在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注册“Labubu”商标,筑起知识产权护城河。
更深层挑战在于商业模式本身。泡泡玛特采用的饥饿营销策略,使普通消费者几乎无法原价购买Labubu。据了解,职业“黄牛”使用外挂软件监控库存,控制门店销量,催生“粉牛”(既是粉丝又参与倒卖)群体。
6月15日,浙江杭州一家泡泡玛特新店开业仅2小时就宣布闭店,根据媒体报道,新店一开门,就有一批疑似“黄牛”的人冲进去“端盒”。有顾客透露,门店将排队人群分为多个区域分批进入,但“黄牛”通过不正当手段优先抢购,甚至质疑店员与“黄牛”存在勾结。
为此,泡泡玛特正尝试通过“门店直营+会员优先”平衡供需。王宁强调长期主义:“我们坚持直营模式,抵御诱惑。IP需要运营,Labubu已经十岁了。”在东莞,部分正版厂商开始在产品中植入NFC芯片,便于手机触碰验证。
“真正的破局关键在于消费者觉醒,”业内人士指出。在Labubu超话社区,粉丝自发整理“仿品特征图鉴”,从刺绣工艺到吊牌材质,从关节活动度到印刷色差,民间流传着不少“打假指南”。
中国IP的全球化之路,不仅需要创造下一个Labubu的想象力,更需要保护每一个Labubu的创新生态。
文/记者 陈嘉音 图/记者 吴恺(除署名外)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