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一个全球通用符号的诞生
【文/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 图/青年报记者 吴恺】
当泰国新娘将Labubu玩偶代替捧花抛向人群,当西班牙青年为斗牛士款彻夜排队,当纽约投行精英用“吸血鬼Labubu”对抗工作压力——这个中国原创的潮玩形象,正悄然融入全球多元文化的日常肌理。值得一提的是,其全球破圈密码并非强势输出特定符号,而在于主动融合多元基因,成为各地年轻人投射情感、表达自我的通用符号。
Labubu的设计本身就是文化交融的结果。北欧精灵尖耳、东方志怪“丑萌”神韵、非洲图腾般的线条感……这些元素被解构重组,形成超越地域的审美语言。它摒弃了龙纹、樱花等单一标签,用异色瞳孔传递神秘、九颗尖牙暗喻叛逆、圆润身形达成治愈。这种“混血美学”模糊了文化边界,却牵连起情感共鸣。欧美青年从中看到哥特朋克,东南亚用户联想到本土精怪,日本消费者着迷其“矛盾萌”。它不解释文化,却让不同背景者找到情感锚点。
换言之,Labubu并不生硬地宣讲“中国故事”,而是融入当地语境。在新加坡,它戴上鱼尾狮冠冕化身港湾守护者;在西班牙,它披上弗拉明戈斗篷成为勇气象征;在巴黎,它与蒙娜丽莎并肩执笔致敬艺术。这些设计将IP核心精神与本土文化深度绑定,使其从“中国玩具”蜕变为承载本土叙事的新载体,甚至被泰国官方授予“神奇泰国体验官”称号。
驱动Labubu融入全球生活的背景,是Z世代主导的开放式文化共创。不难发现,各地用户在对Labubu的“二创”中既注入本土元素,又守护IP核心特征(尖耳、异瞳),形成“全球基因+在地表达”的共生体。超七成海外消费者参与共创,其认同逻辑已从“这是中国设计”转向“这是我的Labubu”,文化归属在参与中自然生长。
事实证明,当创作能激发全球参与、承载多元表达,它便升华为文明对话的桥梁。Labubu不属于任何一种特定文化,也正因此,它属于所有文化。Labubu海外复购率远超行业均值36%,便印证了其跨越文化的强黏性。
从东莞代工厂到世界舞台,Labubu编织了一张由混血设计、在地叙事、全民共创构成的融合之网。它表明,最高明的文化抵达不是单向输出答案,而是铺展画布,邀请各色人等共绘多元图景。当那只被抛向空中的Labubu被不同肤色的手争相接住,中国潮玩完成了最动人的浸润——它跳动在全球生活的脉搏里,成为连接人类情感的密钥。
文/记者 唐骋华 图/记者 吴恺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