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主播公寓”:优质居住环境助力企业留才
2025-06-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市直播电商零售额达4937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量10.5%,稳居中国城市首位。

在这条万亿级赛道的背后,一个关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命题浮出水面:当直播间聚光灯照亮新就业群体时,如何让主播等新兴产业从业者在这座城市实现“安居乐业”? 上海正以政企协同的“安居实验”作答,在临空经济园区打造的全国首个直播行业保障性租赁社区,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战略写下生动注脚。

政企创新

定向供给破解居住难题

在长宁区临空园区协和路1599号,由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临客公寓·荟临居,正成为数字经济人才的新家园。

这座总面积14342.6平方米的租赁社区,包含375套精装房源,其中9~11层的45间公寓已全部满租。作为全市首个“主播人才公寓”,项目采取“政府补贴+企业配比+个人承担”的三方共担模式,将月租金锁定在2000~3000元区间,仅为市场价的4~6折。

近年来,长宁区通过多维度资源整合,持续完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该区创新构建“一套房、一间房、一张床”梯度化供给模式,累计推出超万套优质房源,目前整体入住率稳定在80%以上。在房源筹措过程中,特别注重将住房保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优化人才居住生态链,形成“以房引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该政策突破传统学历门槛等限制,充分赋予企业人才认定自主权,网络主播、电商运营等新职业从业者也被纳入了保障范围。

百秋集团首席运营官纪祺现身说法:“除了主播公寓外,针对海外人才住房痛点,区里提供的定向公寓,让我们在引进高层次外语人才时更具竞争力。”这种精准供给正形成良性循环——优质居住环境助力企业留才,而人才集聚又反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在纪祺看来,人才公寓建设折射出上海营商环境创新的深层逻辑。作为代理全球120个经济体业务的电商服务商,百秋集团每年通过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办理外籍工作许可、落户申请等五大核心业务。“过去跑部门要耗时近月,现在‘一网通办’加上远程认证,实现‘一次上门、多事联办’。”更令企业惊喜的是,人才服务部门主动上门政策辅导,帮助提前规避申报返工风险。

智慧社区

青年友好的生活图景

走进这座专为Z世代打造的活力社区,开放式共享空间与四季花园相映成趣,24小时健身房、共享自习室、党建文化空间构成立体服务网络。公寓采用一梯14户布局,每户配备独立卫浴与电磁炉,虽无天然气管道却满足基础所需。

更令青年租户称道的是15分钟生活圈:下楼可达园区商超,步行5分钟即达派出所,周边公园、国际影城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

“我们通过党群组织策划的520相亲角活动,吸引大批青年参与。”临客公寓项目负责人金奂辰展示着社群运营成果。这种“硬设施+软服务”的双重保障,让临客公寓不仅是住所,更成为数字经济从业者的精神栖息地。

纪祺坦言:“在数字经济时代,城市间的人才竞争本质是营商环境之争。上海通过智能化服务、精准化保障构建的‘软实力基础设施’,已成为企业吸引全球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这场政企协同的“安居实验”,不仅破解了新兴职业群体的居住痛点,更预示着上海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正探索出一条人才发展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新路径。

■对话专家

青年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芮绍炜

  提升生活化政策对年轻数字人的吸引力  

青年报:长宁通过主播公寓解决“居住+职业成长”双重需求,在您看来,这类主播群体还有哪些核心痛点?这类“生活化政策”对吸引年轻数字人才是否有独特优势?

芮绍炜:职业健康风险是主播群体面临的痛点之一。主播是数字经济的推动者、参与者,但因为需要长时间面对屏幕说话,他们也面临较多的职业健康风险。有调研报告提到,70%的主播因高强度用眼出现干涩灼痛,57%的主播面临声带损伤风险,超60%的主播日均直播超6小时。

长宁的“主播公寓”模式通过居住与职业成长捆绑,一方面可以降低人才流失,通过保障性住房提供低租金、可负担的居住环境,解决“沪漂”主播的安居痛点,增强留驻意愿。另一方面,赋能职业成长。公寓配套“网络主播第一课”岗前培训,联动MCN机构孵化,形成“培训—实践—就业”的闭环。

青年报:目前,主播群体的高流动性是行业共性,长宁还可以如何通过政策设计让主播产生“区域归属感”?主播在本地消费、内容创作中是否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经济贡献模式?

芮绍炜:结合《长宁区推动直播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一是强化地域文化身份,通过打造“长宁特色直播场景”(如愚园路直播街区、上生新所),鼓励主播创作在地化内容(如老建筑探访、本土品牌推广),形成地域文化认同。二是建立职业荣誉体系,参考成都成华区“红色直播间”人才计划,设立“公益主播”“长宁推荐官”等称号。三是搭建党建联建平台,通过直播行业党建联建,组织主播参与反诈宣传、文旅推广等公益活动,强化社会认同。可借鉴溧水区“新就业群体服务圈”经验,建立主播社群自治组织。

区域经济贡献模式:一是消费场景重构,主播在愚园路等商圈直播,带动线下“打卡消费”,形成“线上引流—线下转化”闭环。二是供应链本土化,推动直播经济与传统产业联动,如百秋直播中心助力上海本土制造消费品销售,2023年业绩翻倍。三是内容创作赋权,主播创作“长宁文旅推荐”“适老化改造”等公益内容,服务社区治理。

青年报:长宁模式对其他区的启示是什么?例如,郊区可复制“主播公寓”,但如何弥补在商圈资源、品牌合作上的短板?

芮绍炜:一是建设低成本青年公寓,并做好配套职业培训。二是借鉴长宁“直播经济发展瓶颈协调反馈机制”,建立跨部门联席制度。

针对品牌资源弱的问题,郊区可与市区共建“飞地园区”,共享头部MCN资源。针对商圈能级低的问题,可挖掘在地特色(如崇明农产品),打造“田园直播间”,差异化定位。例如,杭州通过“淘宝村+主播村”绑定,以草根主播带动区域电商,郊区可学习此模式。

青年报:面对AI虚拟主播兴起,政府、企业、人才需在哪些领域提前布局(如技术伦理、版权保护)?学界是否已启动相关前瞻性研究?

芮绍炜:在政府端:一是加强版权保护,参考《浙江省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指引》,明确虚拟形象版权归属;二是做好伦理审查,建立生成式AI内容备案制,防范虚假宣传。在企业端:一是加强人机协作,如容么么中心探索“真人主播+AI助手”模式,真人负责情感互动,AI处理数据;二是加大技术投入,布局3D直播间、数字人IP孵化。在人才端:加强技能转型,培训主播掌握AI工具(如智能客服系统),强化“情感劳动”的不可替代性。

目前,学界已在AI虚拟主播的伦理责任框架、版权确权路径及国际标准对接方面启动了相关研究,但仍处于理论滞后于技术的阶段。未来需强化跨学科合作,重点突破情感算法伦理、动态版权治理等瓶颈,同时推动“技术—人文—法律”三位一体的监管创新,以应对虚拟数字人引发的深层社会变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策划:高玲

编辑:郭佳杰 张红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