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蟹塘里的“实战课”,一场跨越海峡的“蟹缘”
2025-06-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6月的中国台湾苗栗,蝉鸣穿透稻浪,后龙溪的活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近日,上海海洋大学元鼎卓越农林创新班(以下简称“专项班”)的8名师生组成的“现代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台湾研学团”,带着“知农爱农兴农”的初心,踏上了一段实践之旅。从桃园机场到南庄蟹塘,从大闸蟹养殖基地到台湾海洋大学,六天的行程里,“苗栗大闸蟹”成为一条隐形的纽带,串联起水产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蟹塘里的“实战课”

从理论到田埂的“最后一公里”

研学团抵达南庄乡大闸蟹养殖场时,正值蟹苗蜕壳关键期。“蜕壳期死亡率高怎么办?”“水源农药污染如何检测?”学生们围在蟹塘边,抛出一个个课堂上未曾遇到的“实战问题”。蟹塘负责人掏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上海海洋大学技术团队首次来场指导时的笔记:“蜕壳期需增加水草覆盖,减少应激,饲料需添加钙磷。”如今,这些经验已被专项班学生用手机拍下,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料。

“以前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总觉得‘蜕壳期管理’是课本上的概念。”专项班学生米嘉乐蹲在蟹塘边,观察着水中若隐若现的蟹壳,“今天看到养殖户用水下增氧系统精准调控溶氧量,才明白理论要落地,得蹲得下田埂,看得懂水色。”说话间,王春老师弯腰捡起一片蟹壳,指给学生看:“你们看,壳薄而透亮,说明钙磷补充到位。20年前我教老乡们在饲料里加鱼骨粉,现在他们已经能根据蜕壳周期精准配比了。”

更鲜活的课堂发生在头屋乡,在研学团与当地蟹农召开的技术交流会上。“我们的蟹后期胰腺易坏死,是不是和喂螺不卫生有关?”“捕蟹时断肢率高,有没有更‘温柔’的办法?”学生们结合实验课中“有机化学提取”“水产动物病害”等知识,与蟹农探讨“生物防治替代抗生素”“改进蟹笼捕捞装置”等方案。“这些娃娃问得专业,提的建议实在!”养蟹人家的老夫妇感慨,“当年上海的专家也是这样,带着我们一点点调配方、改技术,现在轮到他们的学生来教我们新招。”

一场跨越海峡的“蟹缘”

从技术输出到实践传承

“这里的蟹苗,是上海海洋大学提供的,饲料配方也是学校团队研发的。”在南庄乡大闸蟹养殖场,负责人指着一池青背白肚的蟹苗,向专项班学生介绍。

这句话,揭开了一段跨越多年的“蟹缘”。 2011年10月15日,上海海洋大学与苗栗县政府签署《中华绒鳌蟹养殖科技合作协议》,开创了两岸农业合作的范例。从2012年起,上海海洋大学先后派出以王春为主要负责人的多位专家前往苗栗县进行技术指导。

在老一辈专家的努力下,苗栗县逐步掌握了“活水养殖”“水草共生”等核心技术,大闸蟹养殖从零星试养发展为台湾淡水养殖的“金字招牌”。而这份技术情谊,正通过专项班的实践,延续到新一代水产人身上。

在台湾海洋大学水生动物学中心,研学团与该校教授交流时,一份特殊的“传承清单”被翻开。从2012年首批蟹苗抵台,到2013年“活水养殖技术”推广,再到2025年专项班学生带来的“AI水质监测”“区块链溯源”等新思路,两代水产人用技术与实践,在海峡两岸的蟹塘里写下共同的成长史。

“这次研学让我明白,水产人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农民’。”专项班学生董珂岩在研学日记中写道,“看到养蟹人家的老夫妇为传承发愁,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不仅要学技术,更要学如何把技术变成农民‘听得懂、用得上’的‘土办法’。”

返程时,学生们的行李箱里多了几样“宝贝”。南庄蟹农送的养殖笔记复印件、大湖酒庄的草莓酒酿造手册、花露农场的精油提取流程图。这些带着墨香与泥土味的资料,将成为他们未来“产业实战”的素材。

从“提供蟹苗”到“共研技术”,从“单向输出”到“双向成长”,上海海洋大学专项班的研学不仅是一次实践之旅,更是一场水产精神的传承。正如专项班项目负责人孙诤所说:“苗栗的蟹塘里,沉淀的是老一辈水产人的智慧。专项班的学生们正在用青春续写新的篇章,他们不仅要成为‘懂技术的专家’,更要成为‘扎根田间的引路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