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潮逐浪高”,“七一”前夕从革命诗词中读懂红色文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吴恺/图
《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之问,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菩萨蛮·黄鹤楼》中“心潮逐浪高”的苍凉与坚定,揭示了大革命陷入低潮时的复杂心境。《采桑子·重阳》中“战地黄花分外香”、《菩萨蛮·大柏地》中“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乐观豪情,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逆境中的革命自信。读这些红色诗词犹如读红色历史,既有历史的细节,也有历史的温度。
这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长方笑一的一个观点。在他看来,研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对于了解党史,研究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临近之际,方笑一作客行知读书会红色文化主题讲座,带领读者从党史视角深入解读这些红色诗词中的革命情怀与文学魅力。
方笑一告诉读者,作为一位诗情和才情兼具的革命家,毛泽东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中诗43首,词35首,他诗词创作的时间跨度非常长,最早的是1915年5月的《挽易昌陶》,最晚的是1973年8月5日的《读呈郭老》。
在方笑一看来,毛泽东的诗词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长过程,与革命和建设事业以及其中的种种艰难曲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讲座中,方笑一通过具体诗词,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精神与思想情感。例如,《清平乐·会昌》中的“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充满了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的雄浑博大,充分反映了五四运动爆发之前,怀抱理想的青年人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拉近了伟人诗篇与当代青少年距离。尤其是小读者们表现出浓厚兴趣,互动环节踊跃举手提问。重温“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等讴歌胜利的著名诗词,依然鼓舞人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吴恺/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