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出台11条措施,助推上海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6-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 常鑫/图

6月30日,记者在“聚资汇势 美力共生”化妆品品牌发展资源分享会现场了解到,海关支持上海“东方美谷”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一条措施正式对外发布。分享会现场,来自高校、化妆品行业的专家进行了相关分享。

11项支持举措落地

助推化妆品企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化妆品进出口口岸。今年1月至5月,上海口岸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进出口总值达253.2亿元,占全国同类商品进出口总值的35.6%。

上海也是化妆品消费龙头城市。根据上海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5月,上海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2.11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化妆品类零售额达562.46亿元,增长3.0%,仅次于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类和汽车类。化妆品产业发展对于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上海化妆品产业最为重要的聚集地之一,上海奉贤区东方美谷已集聚全市超三分之一的化妆品企业,产业规模近千亿。2024年,奉贤区美丽大健康产业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规上产值达561.7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化妆品领域成绩亮眼,完成产值145.3亿元,同比增长13.7%,在全市独占鳌头。

“上海化妆品产业链所具备的规模性、创新性和国际性,是海关总署支持全国首个化妆品产业贸易便利化措施落地在上海、落地在‘东方美谷’的重要因素,”上海海关进出口食品安全处处长王震宇表示:“我们认真落实国务院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等工作部署,广泛调研化妆品行业相关企业,研究出台11项支持举措,重点解决研发、生产、消费、物流等环节中与进出口相关的瓶颈问题,全力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7月,我们将开展多场企业政策宣贯会,力争尽快让企业用上、用好、用活各项便利化举措。”王震宇表示:“同时,加强对企业的意见收集和应用反馈,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形成政策供给闭环,为便利化措施在全国的复制推广,也为我国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据介绍,支持措施共11条主要涉及3方面内容。其中,优化检验流程方面,基于地方政府“白名单”精准施策,对出口化妆品实施抽样后即放行。科学调整小规格出口化妆品取样策略。整合分装后复出口的进口化妆品半成品检验方式,加快通关放行速度。

创新监管模式方面,落实进口化妆品分类监管理念,简化专业展会参展化妆品入境手续,支持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进口复出口化妆品检验要求,便利国际调拨。探索采信机制在进出口化妆品检验监管中的应用。

提升服务效能方面,助力进口化妆品检测研发,降低高级认证企业出口化妆品抽检比例,探索远程作业方式赋能属地查检,推进关地协同共治,加大标准法规支持力度。

业内企业高度关注

增强了企业在上海发展的信心决心

“可以说,全国每4片面膜中,就有一片来自东方美谷。”据介绍,东方美谷聚集了化妆品相关企业2219家,制造型企业870家,奉贤区持证化妆品制造企业83家,孕育化妆品品牌300个。

据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医学博士颜江瑛介绍,从2023年到2024年,中国的化妆品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万亿,而且中国已经排在国际化妆品消费国的第一位。“东方美谷在服务企业,特别是服务品牌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高度的前瞻性与引领性,深度协同和无缝衔接的产业集群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与运营成本。”颜江瑛指出。

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表示:“这些措施可让进出口产品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增强了企业在上海持续投资、扩大业务的信心。”

上海创元化妆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化妆品代工,主要产品为眉笔、眼线笔等,单只产品规格较小。新政策落地后,能为企业节省1/3的成品抽样量。

“不仅如此,实施抽样后即放行政策预计每个被抽中批次可从申报到放行时间节省90%以上。”该公司合规与公共事务总监吴梅芳说道。今年1-5月上海创元出口超1.8亿元,同比增长约26%。

在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的同时,进出口化妆品的质量安全同样是海关关注的重中之重。此次出台的11条措施,就充分体现了风险防控理念与关地共治机制。例如,由地方政府向海关推荐“白名单”企业,对于白名单内企业出口的化妆品实施抽样后即放行,同时开展效果评估,实行“白名单”退出机制。

自然堂集团公共事务总经理陈娟玲博士认为,此方案的出台,为国内本土化妆品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同时在风险防控上也形成了严密体系,实现便利与安全的有机统一。

产教深度融合

增强行业发展核心驱动力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妆品学院成立于2019年9月17日,是全国首个化妆品专业平台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妆品学院、东方美谷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婉萍分享了她关于高校与化妆品行业产教深度融合模式的思考。

“在化妆品技术工程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依托行业、企业和专家培养人才,更好地建设试点专业。”张婉萍介绍说,由于目前高校普遍缺乏这方面师资,学校已经在全国20多所高校中开设化妆技术专业并且与兄弟院校分享相关资源。

张婉萍指出,化妆品行业是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相关专业也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行业专家与教师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搭建一个有效的合作平台。在产教融合的平台下,专家导师成长在一起,并且携手培养学生。

“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战略基石。在此背景下,我们形成了阶梯式进步。同时也需要我们在进步过程中聚焦于行业人才需求,搭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张婉萍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