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从“原生工作”中收获“蛮好的人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随着毕业季来临,超1222万应届毕业生告别校园,开启人生新阶段。在以“新鲜人”身份踏入社会的同时,他们也打开Z世代特有的脑洞,称自己进的第一家公司为“原生公司”、打的第一份工为“原生工作”。戏谑背后,折射出年轻人初入职场时的新鲜与兴奋,以及面对不确定未来的担忧。
新鲜与兴奋是可想而知的。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如同刚学会飞的鸟儿,首次展翅高飞,以不同于学生的视角打量大千世界,自然看什么都觉得新奇,有试一试、闯一闯的愿望。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第一份工作,年轻人将在职场这口大染缸里浸染各种色彩——或许是明亮的,也可能是暗沉的,谁知道呢?也因此,年轻人仿照“原生家庭”概念,提出“原生工作”的说法,一定程度上是想用略带戏谑的方式,消解内心的隐忧。
仔细琢磨,不得不佩服这一届年轻人精准的洞察力和概括力。就像原生家庭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刻影响,在年轻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原生工作也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对职场上形形色色的明规则、潜规矩尚不熟悉,对人际交往中幽微复杂的暗角更是缺乏认知,而原生工作,正是他和现实世界短兵相接的第一个“战场”。他们在这个战场上习得的经验教训、思维模式、行为特征,大概率将产生持久影响力,甚至贯穿终生。
举例来说,如果原生工作充斥“宫斗戏”,那么哪怕这个年轻人跳槽去另一家公司,也会戴着固有的认知滤镜和新同事打交道。我们也都有经验,公司里那个热衷于“使唤年轻人”的领导,当年没少受老员工指使,干了很多杂活。当然也不乏正向的例子。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有人回忆在原生工作中得到关照,自己日后也成为关爱下属的前辈;也有人遇到了好的“带教老师”,在其言传身教下,养成了正直的职场人格。
从这个角度说,原生工作是年轻人完成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年轻人对此也有清醒认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针对1334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求职首选不是工资,而是自身兴趣(48.6%)和个人发展空间(48.4%)。这说明,年轻人确实将原生工作当作自己人生的重要基石,因此他们最看重的不是薪资。
希望职场不辜负年轻人期望,尤其要避免所谓的“原生公司创伤”。正向影响,会成为年轻人的宝贵财富,让他们感念。而新鲜血液的注入,也会让职场原有风貌改观。前一阵的热播剧《蛮好的人生》里,“职场老鸟”胡曼黎凭借对人情世故的精到把握及娴熟的职业技巧,极大地改变了薛晓舟这个职场新鲜人的命运。但另一方面,薛晓舟的专业与正直,也让偏爱“走野路子”的胡曼黎意识到自身短板,进而改善。
电视剧固然有理想成分,但也勾勒出一幅值得追求的“原生工作图景”——年轻人一方面要适应职场和社会,另一方面也要有超越性认识,不被一些潜规则裹挟,去实现正向成长,收获蛮好的人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