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让中华田园犬回家,是情与理的回归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近期,包括长沙、广州、深圳在内的多个城市,先后将中华田园犬移出了《危险犬只目录》。这意味着,无数只“大黄”“小黑”“花花”有望在更多的城市立足,不再因为禁养而被遗弃成为城市的流浪狗。这看似是宠物管理政策的一次调整,实则映射出的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进化,当管理部门不再简单粗暴“一禁了之”,而是走向尊重科学规律、重视民众声音,城市管理也因此更人性化、更有温度。
中华田园犬,传统称呼为“土狗”,是中国几千年农耕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伴随着如今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这个犬种传统的看家护院功能不再是刚需,所以,现在不少城乡居民也多把它当作宠物狗养。不过,此前它在全国众多城市都被禁养,理由是它被划分为了“烈性犬”,管理部门认为它们在城市容易攻击人。
当下,禁养令解禁的基石,是城市治理对科学证据的尊重与回归。长沙的解禁,缘于市人大代表基于翔实的调查所作的建议;深圳在政策调整前,委托专业机构对中华田园犬行为进行了严谨的评估,最终结论是其性情并无整体性危险差异。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早已揭示,犬只性格更多取决于社会化程度、个体经历与科学训练,而绝非仅仅由品种标签所决定。国际上,禁养政策也普遍向科学评估转变,聚焦于犬只个体行为表现而非“出身”偏见。这些科学认知的普及,为政策转向提供了理性的坚定支撑。
我们也应该看到,公众的积极参与,推动了事件的进程。爱犬人士、动物保护人士以及不少普通市民,对原本的“禁养令”不仅提出了质疑,更是持续多年以科学数据和生动的案例,通过媒体舆论和相关部门听证会等渠道,争取全社会的关注,并普及相关的知识。可喜的是,不少城市也告别了封闭决策,愿意倾听公众声音,在修订养犬条例时主动引入听证会机制,认真吸纳各方意见,形成最终的决定。当普通市民心声被广泛听取,成为决策依据,这样的城市治理政策自然不再僵化,更具温度、更被认同。
城市治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远不是“禁止”或“允许”这般简单二元指令所能涵盖。原本的禁养令也有其决策依据,且众口难调,改变决策可能会引起另一部分民众的不满。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认知已经被更新的时候,明显过时的城市治理理念理应随之更新。就像当下,虽然中华田园犬被移出了《危险犬只目录》,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治理就可以放任不管,它需要城市管理者在科学与情感、效率与温度、统一要求与多元需求之间寻求更高明的平衡,需要真正理解“堵不如疏”,要从“堵”的硬性管理思维,迈向“疏”的精细化治理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陪伴了我们几千年的中华田园犬,也在发挥着它新时代的新作用——城市治理中有着太多和养狗类似的复杂公共议题,比如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与乱停放问题,地摊经济的烟火气和脏乱差问题,都可以通过类似的决策理念来寻求最优解。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