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心脑血管急症高发!40℃下的血管“过山车”,两类人群最需警惕
2025-07-0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吴恺/图(除署名外)

7月以来,申城遭遇今夏最强热浪,连续多日气温突破37℃,午后时段体感温度更是直逼40℃。极端天气下,多家医院心内科就诊量明显上升。专家指出,高温不仅会引发中暑,更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其中户外工作者和年轻人成为重点人群。

“滴——滴——滴——”沪上各大医院急诊室的监护仪持续发出急促警报。近期上海持续高温,多家医院心内科门诊量显著增加。上海医大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宋贺告诉记者,因高温导致的血压异常、头晕等症状的患者比平时增加了约50%。

上周,45岁的建筑工人张师傅在工地作业时突然晕倒,送医检查发现其体温达40.1℃,血压骤降至85/50mmHg,血压异常偏低并有电解质紊乱。“患者在高温下连续工作4小时,其间只喝冰水,体内钠钾离子严重失衡。加上他沿用冬季降压方案,高温下血管扩张导致血压骤降。”宋贺主任指出,建筑工人已成为高温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经过冰毯降温、静脉补液等抢救,张师傅才脱离危险。

同时送来就诊的还有25岁上班族小王。周末打篮球时小王突发头晕、恶心、虚脱,送医后检查显示脱水、血钾浓度跌破危险值。宋贺主任解释:“年轻人汗腺发育成熟但体温调节滞后,剧烈运动后大量饮用冰水,导致血管剧烈收缩甚至引发循环衰竭。”很多年轻人以为只有老年人才需要注意,其实高温下剧烈运动同样危险,不当补水会加剧内环境紊乱。医生提醒,夏季运动要特别注意补水和休息。

监测数据显示,当气温超过32℃时,心血管门诊量呈现每日15%的递增趋势。“高温就像心血管系统的压力测试仪。”宋贺主任解释说,心脏中心团队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发现,约43%的高血压患者在高温日出现“隐匿性低血压”,即在体感炎热时血压反常下降,这种波动往往被患者忽视,却可能引发脑供血不足导致晕厥。

宋贺主任介绍,高温天气会对身体造成多方面影响:大量出汗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血管扩张容易引起血压波动;心脏负担加重,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近期接诊的患者中,不少是因为没有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导致的。”宋贺主任特别指出,户外工作者和运动爱好者尤其需要注意。他同时强调,建筑工人由于长期在户外高温环境下作业,身体不断出汗,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且多数人缺乏正确的补水和保健知识,已成为高温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受访者/图

Tips

这份健康提醒请收好——

针对高温天气引发的各类健康危机,专家提出“三阶防护”策略:

环境适应:进出空调房设置10分钟缓冲期,使用循环扇促进空气流动,避免温差超过7℃。

智慧补水:采用“5-10-15”补水法则(5点起床补水200ml,10点补充淡盐水300ml,15点增加电解质摄入)。

用药调整:建立“夏令用药档案”,记录每日血压波动,医生根据动态数据调整降压方案。高血压患者应每日早晚监测血压,若连续3日收缩压低于120mmHg或舒张压低于70mmHg,需及时就诊调整药量。糖尿病患者需注意,高温可能使降糖药敏感性增加,需加强血糖监测。

在预防措施方面,专家特别强调“动态监测”的重要性。建议三高人群佩戴智能手环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当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超过10%时及时就医。对于户外工作者,推荐采用“番茄工作法”(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配合含盐0.9%的功能饮料。

专家提醒,在这个持续高温的夏季,希望大家都能重视高温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积极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尤其是户外工作者和年轻人,更要提高警惕,平安度过炎热季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吴恺/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