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全球变暖是高温热浪事件频发原因,副高往往是夏季高温“元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截至7月6日,上海今年已出现14个高温日,今天徐家汇站气温更是一路攀升至37.4℃。其中,6月高温日数达9天,创下徐家汇站1873年有记录以来的同期新高。今年为什么这么热?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邀请气象部门专家进行了解读。
持续出现高温的原因
上海中心气象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六月,徐家汇站共出现了9个高温日,创下了徐家汇站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6月高温日数之最,历史罕见。而7月6日,徐家汇站气温达到了37.4℃,这也是上海今年第14个高温日了。
气象学领域有着明确的高温界定标准,即当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即被认定为高温天气。当连续数天(3天以上)出现这样的高温状况时,便形成了高温热浪,也常被称作高温酷暑。近期,上海的高温数据在不断刷新着历史纪录。
“全球变暖是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中国气象局今年6月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指出,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创下了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新高,是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等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显示,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为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最近10年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2024年,亚洲区域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1.04℃,与2020年并列为1901年以来最高值。
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敏指出:“近期上海高温主要是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副高所控制的地区,天空晴朗,几乎无云,以下沉气流为主。一方面,晴朗无云的天空无法阻挡热情的太阳光,地面接收到了更多的短波辐射另一方面,空气下沉增温,也导致这些地区空气变干变暖。可以说,副高在哪里,哪里就高温。
下周高温有望缓解
好消息是,据孙敏介绍,预计下周掌控了本市多日的副热带高压将会有所北抬,并且热带对流系统将会变得活跃,同时台风也将给天气走势带来一定变数,可能打破高温格局,本市的高温天气将会有望缓解。
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的中心6日上午9点钟位于台湾高雄西偏南方向大约240公里的南海东北部海面上,就是北纬21.6度、东经118.2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3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75百帕,七级风圈半径180-25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50-60公里。
预计,“丹娜丝”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强度还将有所加强,有可能于6日夜间登陆或擦过台湾岛西部一带沿海,7日早晨移入东海西南部海面,然后逐渐向福建北部至浙江中南部一带沿海靠近。
“如果今年第四号台风丹娜丝的路径是在我们东部沿海北上,或者是在浙闽沿海一带登陆,那么上海的高温情况可能就会有所缓解。”孙敏表示。
今年第3号台风“木恩”已于6日上午8点钟由强热带风暴级减弱为热带风暴级,其中心位于日本东京东偏南方向大约95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纬32.2度、东经149.1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9级(2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90百帕,七级风圈半径150-200公里。预计,“木恩”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向偏北转东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未来对我国无影响。
孙敏告诉记者,针对高温天气,上海气象部门推出了“6316递进式工作机制”。具体指,提前6天对高温的潜势展开研判,提前3天发布针对高温的专报和天气提示等,提前1天与郊区会商,包括启动服务动作。最后,提前3~6小时发布高温预警,并且给出相应风险提示。
专家提醒,高温天气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务必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并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以预防中暑。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