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别让“商拍”成为扯不掉的“膏药”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古风写真、汉服约拍、打卡“出片”如今已经成为旅游景点的热潮,可随之而来的无节制“商拍”,却令景区和游客不堪其扰。一些拍摄团队为了追求视觉效果,长时间占用热门资源。大量被携带入场的器材,以及拍摄过程中产生噪声、灯光等干扰因素,也让其他游客的游览体验大打折扣。
前几天一则“西湖汉服拍照遭驱赶”的消息上了热搜,而根据景点监控显示,整个拍摄团队多达20余人,为了拍片的云雾效果,居然在游人如织的桥上点燃烟饼,浓烟不仅影响其他游客正常游览,也存在着安全隐患。还有一些随机拉人式“商拍”,看到游客便贴上骚扰,长时间霸占热门打卡点,甚至会驱赶其他游客,仿佛一贴扯不掉的“狗皮膏药”。
旅游景点属于公共资源空间,所有游客都有平等的游览权利,有些“商拍”却将公共资源当作私人摄影棚,无节制地霸占,如此“公器私用”显然破坏了资源共享的公共秩序。尽管各地纷纷出台对“商拍”进行限制和管控的旅游条例,但景区并没有执法权,常常只能以劝阻为主,且收效甚微。有公园就表示,八成以上的投诉都是和“商拍”有关,无奈之下只能出台全面“禁止商拍”的规定。
可即便越来越多景区采取“一刀切”式的“禁拍”,问题依然浮现。一方面“商拍”团队开始游走于灰色地带,跟管理人员打起了游击。另一方面也有游客遭到“误伤”,曾有一位游客给父母拍照时遭到监管,最终展示了3人的身份证后才得以自证。还有一些独行的或是有合理“商拍”需求的游客,也表达了避免“一刀切”管制的诉求。
合理合法管控“商拍”,考验的是景区的精细化、科学性的管理能力。有专家提议景点根据现实情况,可以在特定时段、划定特定区域专门用于商业拍摄活动,或是依托技术采取预约管理制度,例如每日接待一定数量的拍摄团队。这样既可以满足合理的拍摄需求,又能确保文物安全。当然维护景区秩序和大部分游客权益仍旧是优先原则,在此前提下,探索出更多兼顾的空间。
“商拍”日渐风行的背后,反映出大众对高质量“留影”的需求,尤其是对独特历史文化氛围的认同感和向往之情。对于游客而言,应避免被当下社媒热炒的“出片”风潮裹挟,而淡化了旅游的本心。留下一段珍贵的旅途记忆,在于人与自然、历史的融合,再美的服化道也只是点缀,别被套路化、流水线式的“商拍”,圈住了个人与其他游客的自由自在。
规范“商拍”的边界,守住“出片”需求带来的公德底线,才能营造一个美美与共的旅游环境,并让“商拍”成为优化旅游资源的助力,而不是缠人、烦人的“膏药”。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