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脑瘫女生,唤醒生命的守护者……东海学院教师讲述“我的育人故事”
校长贺瑛为获奖者颁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做学生生命里的光,守护脑瘫女生,为男护生铺就“破茧”之路……近日,东海学院举行了“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师德师风展示活动,16位教育工作者娓娓道来他们的育人篇章。这些故事里,有见证学生成长蜕变的欣慰与感动,更有教育者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执着追求。看似寻常的教育点滴,却蕴含着直抵人心的力量。
◆ 点亮脑瘫女孩的人生,铺就男护生的“破茧”之路
“每当课堂讨论涉及‘特殊群体’,教室里投来的异样目光总让她如芒在背。就在她刚刚与第一位辅导员建立起信任时,突如其来的岗位调整再次打乱了她的节奏。好不容易敞开了心扉,却在重逢时紧紧闭合——‘老师,我不需要同情!’当我建议她申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时,她却拒绝了。”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韩文静以《806颗星光的守望者:一场用九年青春书写的双向奔赴》为题,讲述了与脑瘫女孩夏夏共同走过的温暖长路。她用“每天,留一盏灯”的坚守、“每周,留一段路”的陪伴、“每月,留一页纸”的对话,渐渐融化了初遇时的坚冰,最终点亮了夏夏沉寂已久的人生梦想。
“很多男生走进护理专业的课堂,内心或迷茫或有些抵触。他们或是被调剂至此,或是遵从家人的选择,却对这个职业的意义一无所知,更谈不上热爱。这种职业认同危机,让本该朝气蓬勃的专业课堂蒙上了一层阴霾。我深知,仅仅传授专业知识远远不够,必须打破这层坚冰,点燃他们内心沉睡的职业热情!”护理学院马兰老师以《唤醒生命的守护者:男护生的“破茧”之路》为题,深情讲述了她如何用智慧与爱心点亮学生职业理想的动人故事。面对护理专业男生的迷茫与挣扎,她唤醒学生们的职业认同感。在她的悉心培育下,一个个曾经彷徨的男护生终于破茧成蝶,在护理事业的天空展翅翱翔。
◆ 助力藏族学生梦想启航,帮助新疆孩子走进追梦艺术殿堂
在东海学院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了6年的宋青青老师以《三色光绘:我与小尕的生命画卷》为题,讲述了与藏族学生小尕相互陪伴、共同成长的温暖历程。当那些关于信任与蜕变的故事在空气中轻轻震颤时,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舞台上的她裙袂翩跹,舞步稳健,而那双本该璀璨的眼眸,却似蒙尘的明珠——闪烁着不确定的光芒,沉淀着无人知晓的忧伤。在深入了解后我发现,阻碍她的从来不是能力的边界,而是坍塌的自信堡垒;限制她的也不是表达的欲望,而是横亘在心的语言藩篱。那一刻,我暗下决心:定要帮这朵戈壁之花重绽光芒!”教育学院侯延华老师以《匠心育新苗:助力艾克旦追梦艺术殿堂》为题,动情讲述了她与艾克旦•艾合麦提这段跨越地域与文化的师生情缘。面对这位怀揣艺术梦想却困于语言障碍的新疆姑娘,侯老师为其量身定制“语言+艺术”的成长方案,当艾克旦最终站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舞台上,那一口流利的台词、那份自信的光芒,正是对侯老师“以心育人”教育信念的最好诠释。
◆ 数字丝路上“种太阳”,师者如光照亮非洲青年的追光之旅
“七年前,我带着职教初心走上讲台;今天,我的‘课堂’随‘数字丝路’延展到万里之外的非洲大地!这条路,充满光!这光,照亮了像哈马一样的非洲青年们,让他们实现从迷茫到自信,从课堂到世界的闪光蜕变!”经管学院教师李箐以《数字丝路上“种太阳”:一个非洲青年的追光之旅》为题,讲述了跨境电商教育创造的奇迹。面对来自非洲的追梦青年,李箐不仅教会学生如何操作电商平台,更点燃了他们用数字技术改变命运的信念。“当非洲青年哈马用习得的技能架起中非贸易的桥梁,让家乡特产通过跨境电商走向世界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成长,更是中国教育智慧在全球舞台绽放的光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