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丨拿着大号乒乓球拍在羽毛球场打网球,匹克球为何让年轻人上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 常鑫/图、视频
“砰!砰!砰!”在上海体育大学松江校区的匹克球场上,19岁的阎善琦挥拍击球的清脆声响与同伴的欢呼交织。这块标准的匹克球场如今天天都有手持彩色球拍的年轻人光顾。当匹克球这项新兴运动在青年中掀起热潮时,一封回信为他们注入精神动力——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师生回复口信时提到,匹克球这项运动成为中美两国青少年交流的新纽带。那么,匹克球究竟以怎样的魅力让年轻人上头?
第一次打就爱惨了
匹克球在青年群体中走红
在上海,匹克球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青年生活。松江大学城多所高校改建匹克球场,上海17所高校师生参与了2024年上海首届高校匹克球邀请赛;抖音上“匹克球”话题播放量多达3.8亿次;小红书上“匹克球”话题浏览量达1.3亿。此外,上海体育大学发布的《2024年体育消费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匹克球、匹克球网、匹克球拍成交额同比均超过10倍。
挥拍击打匹克球的瞬间,会发出砰砰砰的声音,这种解压的声音让不少年轻人直呼“太治愈了,第一次打就爱惨了。”同时,可能有不少人还未听说过匹克球,这是怎样的一项运动?
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学院副教授、匹克球中级教练员、匹克球二级裁判员林世行告诉记者,匹克球英文中的Pickle是泡菜的意思,所以匹克球又称泡菜球,是集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多种球类运动混合的以球拍击球格网对抗性的球类运动。
1965年,匹克球诞生于美国,当时乔尔·普里查德和他的朋友比尔·贝尔想跟孩子们打羽毛球,但是找不到全套球拍,于是就发明用塑料球、木头拍和简易网玩,因家中名为“Pickles”的宠物狗总爱捡球玩,故将其命名为“Pickleball”(匹克球)。
林世行在美国访学时亲身经历了更深层的匹克球文化变迁。他2016年第一次在美国接触到匹克球,“当时这项运动在国内的推广条件不成熟,球拍球网等器材都基本买不到,上海玩的人也很少。”有趣的是,最开始在美国玩匹克球的也都是老人居多,没想到后面发展成了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无论之前参与过哪种球类运动,都可以在匹克球场上找到自己的球风。我们可以在非常和谐、快乐的气氛中打球并且不需要花费很多力气。我们不需要很强的进攻性,大家玩得比较轻松。”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轨道交通学院信号与控制专业大二学生阎善琦说。有爱好者用“拿着大号乒乓球拍在羽毛球场打网球”精辟地总结出了匹克球的这种强包容性特点。
“这不是简单的运动替代,而是新的社交方式。”林世行向记者展示上海高校匹克球赛事照片: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用乒乓球技巧完成“网前截击”,上海海洋大学学生将网球“高压球”改造成匹克球“空中轰炸”。“它打破了传统运动的壁垒,这意味着你不需要从小训练,也能在双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真实社交实验
运动场上的青春辩证法
正如林世行所说,当匹克球在青年群体中流行时,一些传统运动场景正在悄然改变。曾经喜好在健身房里戴耳机跑步的年轻人如今更愿意组队去匹克球场,运动手环记录的不仅是卡路里,还有笑声的分贝。屏幕蓝光映照下的虚拟社交也被球场上的真实互动取代。
球场上,站在阎善琦对面的是两名年轻老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研处吴佩成和党委办公室李莉早在2024年就开始打匹克球,那时匹克球开始流行。还记得他俩第一次打匹克球,没有教练教,他们自己拿着视频教程边看边学边琢磨,后来,他们还在学校成立了匹克球协会,由吴佩成担任会长。目前,协会已经有了百余名成员。
吴佩成以前不爱运动,尝试过打网球,但体验感极差。吴佩成回忆,在学校网球场上,他常因接不住球而反复弯腰捡球,他不喜欢这种挫败感,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网球赛事的热衷观众。
有趣的是,匹克球对于不喜欢运动的吴佩成却非常有吸引力,他现在基本天天都会出现在匹克球场上,炎炎夏日也阻挡不了他打匹克球的热情。“运动会使我变得更好,这非常重要。而匹克球充满趣味性,具有可持续性。同时它的社交性也很强,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大家一起打球聊天约饭,这成为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所在。”
和吴佩成不同的是,李莉非常喜欢运动,她每周不是在打匹克球就是在打羽毛球,以前还打过网球,她在打匹克球时经常用的就是网球的挥拍姿势。而她爱上打球的原因非常简单,匹克球易上手,运动量刚刚好,不会太累也不会不累,更不会像以前打网球那样球场太大跑不到。更重要的是,她不想下班之后回家一个人待着,喜欢在球场上和打球搭子们真实互动。
匹克球运动场成为观察当代青年精神成长的窗口。从突破与坚守的角度来看,匹克球的低门槛特性让青年突破社交恐惧,但同时保留了运动的竞技内核,形成从轻松入门到深度热爱的成长路径。
让人气运动成为新交流纽带
点燃青春向上力量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参加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倡议访华的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师生回复口信,提到“很高兴看到匹克球这项运动成为中美两国青少年交流的新纽带”。这封回信在匹克球青年爱好者中也引发了热议。吴佩成表示看到回信时非常开心,因为这不仅是对匹克球运动的认可,更意味着这项小众运动未来在国内的推广和发展将会进一步提速。
“作为匹克球爱好者,我希望未来匹克球能像乒乓球、羽毛球一样,成为全民健身的热门运动。匹克球简单易上手,老少皆宜,兼具趣味性和竞技性,其实非常适合校园师生参与,我也愿意积极在校园内协助推广这项运动。相信未来匹克球的社会关注度会提升,也会有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匹克球运动。”吴佩成说。
林世行表示:“国外友人可以‘走进来’,我们也可以‘走出去’,国外的匹克球联赛做得非常好,或许我们也可以组织青少年多出去看看。”他认为,匹克球未来的发展前景不错,如果我们能从青少年开始培养更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专业、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出未来在大赛中能够争金夺银的优秀匹克球运动员。
阎善琦已经多次匹克球比赛场上碰到过外国留学生。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来自西班牙的留学生,是他那次比赛的同组对手。“他的身高和臂展优势非常强,后来我们进行了交流,了解到在他们国家,匹克球盛行,所以相关的资源也很多。”他们互加了好友,约了以后一起打球,他想找他请教更多与匹克球相关的事情,同时也想给他推荐本地美食。
夕阳为球场镀上金边,阎善琦的球拍划出优美弧线,他想起上次在赛场上遇到的留学生与他分享的击球要领。当匹克球的飞行轨迹与总书记回信中的期许在空中交汇,他看见,青春运动,不仅是强身健体,也是向上的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