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需要处 皆是我故乡|从云南来的青年与故土双向奔赴,不为一时热血而为终生事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云南这片生我养我的红土地,始终牵动着我的心。我渴望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思维与创新精神带回家乡,为云岭大地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正如当年这片土地托起我的梦想,如今我愿成为连通山海的桥梁——让更多云岭子弟拥抱世界的广阔,也让世界领略云南独有的万千气象。”从在上海求学期间的志愿达人,到2025年上海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中的云南队队长,对郭彦君来说,变的是服务坐标,不变的是扎根土地的初心。
◆ 求学的四年被快乐志愿填满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经济学(国际投资方向)专业应届本科生郭彦君的手机相册里,一直存着四年前第一次做志愿服务的照片——那时正值寒假,她穿着志愿者马甲,第一次以志愿者的身份走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大批游客指明方向,这也铭刻下她对志愿服务最初的认知。
在上海求学的四年,郭彦君的志愿轨迹早已跨越地理边界。作为校团委青年志愿者中心副部长,她累计参与40余项志愿服务,在超过2500小时的志愿时长中,有连续三年为进博会设计志愿者徽章的巧思,也有作为第七届进博会长期管理岗“小叶子”被“青春上海”直播报道的高光时刻。
不为刷履历,纯为热爱,四年的投入化作成长的勋章。课余,当寝室室友、同班伙伴们大多在奔赴考研、找实习的路上,郭彦君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参与志愿服务。无论是大型志愿活动的策划执行,还是校园公益项目的推进中,用心地倾注,带来的都是自我成长的收获和奉献的快乐。在做相关志愿服务中,设计志愿者徽章、打造各类物料宣传,每一次参与都让她越发感到热爱、兴趣和所长紧密相连。
“从最初略显青涩的单一图案设计,到第二年将学思楼、学校吉祥物等元素融入其中并形成系列作品,再到第三年对色彩搭配、造型细节进行精细化打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进博会志愿者徽章设计演变都见证着我对志愿服务理解的深化。”郭彦君说,方寸之间的创意蜕变,恰如自己在志愿服务道路上的成长轨迹——从最初的热情参与,到逐渐理解志愿精神的内涵,最终将这份理解通过设计语言具象呈现。创意增多、技能增强后,她还为F1中国大奖赛等国际赛事设计过文创徽章。
让郭彦君重新对乡土产生深刻联结的,是2023年那个在阿坝木坡村支教的夏天——她带着孩子们用彩笔勾勒想象中未来的生活,孩子们的想法千奇百怪,但每一栋笔下的楼房上都飘扬着鲜红的国旗。这抹红让郭彦君忽然懂得,志愿服务从来不止于技能的传递,更是一场心与心的相遇——孩子们用画笔诉说着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与憧憬,而她在这份纯粹的情感里,更听到了来自乡土最质朴、最纯真的心跳。
在家乡昆明的基层实践中,她进一步触摸到云南发展的真实脉搏。在“返家乡”社会实践中,她曾与工作人员一道接待退伍老兵,倾听他们的想法与故事,当听到老兵们的感谢时,她想着,若上海的开放思维若能嫁接云南的本土需求,或许能催生更鲜活的改变。
◆ 放弃上海工作机会选择回到故乡服务 ◆
郭彦君觉得,自己的成长轨迹本就刻着“双向奔赴”的印记——从昆明到上海,她收获了国际视野。如今向西而行,就是想把在上海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带回云岭大地。
大二那年的暑假支教后,她就早早决定了未来要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四时,面对领回的申请表,“服务地云南,服务类别青年工作”,郭彦君填写得十分干脆利落。
几个月后,消息传来。她将到共青团云南省委志愿服务和社会联络部报到,参与后续的工作。一想到未来的服务岗位与自己的经验和兴趣高度重合,不禁让她内心瞬间被满满的欣喜填满,也因此倍加期待这段即将开启的闪耀而充实的旅程。
坦率地说,当得知岗位归属地在昆明,还有一种别样的幸福感扑面而来,在出生长大的家乡土地续写志愿篇章,家人们同样难掩兴奋。他们一度希望郭彦君留在上海工作,谋取更多的发展机会,但还是给予她最大的自由,尊重任何经过深思熟虑过的决定。他们曾设想,西部计划一定还是会去更为艰苦的地方,却未料还是回到了昆明,回到了她最熟悉的故乡。
“实际上,如果岗位是在云南的更偏远处,我也准备好了接受一切的磨砺。”其实,毕业之际,郭彦君原本可以留在上海的一家国企工作,但过往的那些准备和憧憬,让她并不想在最后一刻临阵变卦。
“云南教会我质朴与坚韧,上海赋予我创新与格局,现在我要做的,就是让两种力量在志愿服务中碰撞出火花。”她期待,自己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的那些国际赛事与展会而积累的视野与格局,系统性规划志愿服务项目的方式方法,激活社区活力的创新思维,都能化作反哺家乡的养分。角色转换后,她渴望将上海的教育资源、文化理念以更贴近乡土的方式引入云南——不是简单输入,而是找到与本土需求契合的结合点。
“就像云南的土壤培育了我的根系,上海的经历让我长出枝叶,现在就是要让这棵树的荫蔽,也能覆盖更多家乡的土地。”郭彦君说。
◆ 志愿之火在山海间传递光芒 ◆
“志愿服务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终生的事业。”郭彦君正以行动践行。
就像当年阿坝的孩子想看上海的高楼,如今的郭彦君种下心愿,希望云南的青少年能通过大家的努力,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而云南各方面的发展也都能装上加速引擎。夕阳下,她望着家乡的方向,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那是志愿之火在山海间传递的光芒,也是一个青年与故土之间,最动人的双向奔赴。
“全力以赴吧,将过往志愿服务时的热忱在家乡土地绵延不绝,开启一段助力家乡发展、青年成长,又成就自我的绚烂征程。”郭彦君觉得,比起之前纯粹的志愿者工作来说,西部计划是相对正式的工作,“如果最终我能很好地磨合与适应,老师也觉得我干得很好的话,我相信我会继续做下去。”
此行的云南队里,除了郭彦君,还有19名来自上海各高校的大学生,大家的服务类别虽不一,但心都是火热的,作为来自云南的孩子和云南队队长,郭彦君在自己的备忘录里写下一段诗意的话语,她希望,不久后可以和队员们共勉——
云南的风里藏着千年故事,梯田如绿梯攀向云端,澜沧江涛声里裹着岁月回响,希望这些独特的意象都将成为我们记忆里带笑的底色。初到的日子或许有挑战,雨季泥泞会沾湿裤脚,方言隔阂可能带来困扰,走村入户时难免磨破鞋底,但请不要忽视来自西部细小的温暖。这些瞬间会像火把照亮我们的信念,这不是苦旅,而是土地与真心的交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