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选择上海的N个理由:解码这群医学青年扎根上海的创新密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实验室的仪器嗡鸣,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诊室的医患交流,再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研究所的样本分析,越来越多海外优秀青年医学人才选择上海作为科研临床生涯新起点。
黄浦江畔,一场人才与创新的生动实践正在医疗科研高地精彩上演。上海是如何多维度织密海外人才“引力网”,让这些曾深造于世界顶尖学府的才俊,带着国际前沿视野归国,在这片创新热土上,书写着临床与科研深度融合的青春答卷。
※ 跨越重洋的归心之旅 ※
在异国实验室熬了无数通宵,数据图表堆成山时,总想起家乡清晨的豆浆香。外面的世界再精彩,根始终在这里。收拾行囊时,这群青年医者的箱子里装的不只是论文,还有想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的热望。
2015年,王球玉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远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开展博士后研究,聚焦机体能量代谢平衡及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六年海外科研时光里,国际前沿的科研思维、浓厚的学术氛围,甚至“将论文封面做成蛋糕庆祝”的创意、知名学者袁俊英的学术盛宴、规范化的动物房管理体系,都成为他科研生涯的宝贵财富。
王球玉
“待得越久,越想把知识用到国内临床实践中。”王球玉坦言,目睹祖国医疗领域对创新技术的迫切需求,内心使命感愈发强烈,“回国,是必然的选择。”
同样在2015年,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博士毕业的王润词,站在了职业十字路口:深耕科研,还是投身临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沈南教授的一句话点醒了她:“青年时期是科研思维塑形的黄金期,是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最佳阶段。”为拓宽视野,她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及哈佛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深耕风湿病及细胞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怀揣“将先进理念带回祖国、惠及更多患者”的梦想,她的归国第一站,选在了上海。
王润词
1993年出生的刘晓南,2017年从广州来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师从华人骨科领军人物曹旭教授。五年间,他在骨衰老和转化研究领域深耕,拿下美国骨矿研协会优秀研究者、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多个荣誉,成为导师眼中的潜力新星。“国际形势变化让我看清,国内更能实现科研理想。”他感慨,“尤其是看到国内医学科研平台的飞速发展,回来的念头越来越坚定。”
刘晓南
※ 选择上海的N个理由 ※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究竟有何魅力,让优秀人才纷纷扎根?
2022年,作为上海市青年人才,王球玉入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被聘为青年研究员,次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中山医院的临床资源和科研实力,是我最看重的。”他说,国外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存在距离感,而在这里,“科研和临床近在咫尺”——深厚的学科底蕴、导师李小英教授的团队支撑,每天接触的大量临床病例,为科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更打破他固有认知的是,“医院对科研及转化的重视,不亚于国外高校,机制、资金、人才、服务等多维支撑,让科研落地更顺畅。”
面对多家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伸出的橄榄枝,刘晓南被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刚刚获批的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深深吸引。“这里有完善的产学研链条,比如与院内合作的项目,在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刘珅教授的组织和协调下,半年就能积累数百样本,这在国外难以想象,能大大加快研究进程。”此外,上海的政策暖意让他安心:三年免租过渡住房、科研团队配备、实验室场地保障,实现“拎包入驻”,省去初创阶段的琐碎。于是,他进入六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成为一名骨科临床医生,并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开启临床科研“双轨”式发展路径。
对王润词而言,选择上海还饱含情感纽带:父亲曾在仁济医院学习,沈南教授的建议也让她铭记于心。“仁济风湿科的学术氛围、研究背景,对海归人才的包容,让我坚定了选择。”在她看来,上海医院的科研硬件已与国外高校同等水平。“先进的实验室和设备能支持高水平项目,团队里既有顶尖临床专家,也有迅速成长的青年研究者,学术交流氛围不输国外,还提供自由宽松的空间。”
更让她安心的是生活保障:通过上海海外人才政策及医院支持,她顺利落户、安家,“既能安心做研究,也能享受便利生活。”
事实上,上海的吸引力远不止于此:便捷的落户政策、优质的子女教育、充足的科研经费、国际化的交流环境,共同构成“强磁场”。正如王润词所说:“上海的医疗水平、专业程度、服务精神全国领先,对不同背景的青年人才充满理解和包容。”
※ 在创新热土上绽放 ※
扎根上海后,这些青年学者迅速融入,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用行动诠释归国价值。
刘晓南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的日子充实而高效。作为在培医师与科研骨干,他每日清晨7点半到岗,术后便扎进实验室,常工作至凌晨。“上海的科研热情让我震撼。”他举例,曾提出靶向衰老细胞材料的研究设想,半小时内就联系到相关专家,两天后项目即启动,“这种效率在世界上都罕见,让我能心无旁骛投入研究。”
科研本易因周期漫长让人却步,但在这里,进程被大幅加速:午餐时的偶然交流可能催生颠覆性设想,前沿实验材料需求通过国内外网络,半天内就能定位合作方,当周即可推进项目。“我研究的分子生物学骨衰老领域,对转化和材料依赖度极高,只有在上海,才能实现如此高效的基础临床对接与国际科研协同。”刘晓南感叹,这样的效率远超他过往的经验。
王润词在仁济的经历更显临床与科研结合的价值。规培期间,她遇到一位因抗肿瘤免疫治疗引发严重自身免疫病的危重患者。凭借美国积累的经验,她与团队突破常规,用风湿病常用生物制剂进行个体化治疗,最终患者康复。“看到患者的笑容,所有努力都值得。”这一案例,更坚定了她在上海深耕的决心。
在中山医院,王球玉每周参加研究生工作汇报。临床医生带来的实际问题,为他的科研注入灵感。“与临床深度合作,不仅帮学生解决难题,我的思维也从基础研究转向了临床应用。”团队建设上,他借鉴国外经验,将课题汇报与团队活动结合,定期组织学术沙龙和团建,让成员在轻松氛围中交流想法,增强凝聚力。
工作之余,他们也在感受上海的温度:刘晓南常与同事相约咖啡厅畅谈医学,与院士、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王润词则和从事设计的先生逛艺术展、打理阳台花园,“上海的文化场馆和公园,为我们提供了放松空间。”
对于未来,三位青年医者目标清晰:解开更多未解之谜,为患者带来希望。
※ 上海如何多维度织密海外人才“引力网” ※
上海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优质完善的服务、浓厚的创新氛围,凝聚更多青年才俊。
记者从上海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获悉,为持续强化海外人才招引,政府、高校、医疗机构等充分发挥各自的组织优势和智力优势,围绕海外人才招引同向发力、同题共答。线上线下联动拓宽宣传半径:一方面,依托国际知名招聘网站、医疗行业专属平台精准发布招募信息,同时与学联组织等人才聚集群体深度合作,动态掌握人才分布与职业需求,同步推送医院品牌与招募计划;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生动展示医院发展成果与文化底蕴,让海外人才直观感受上海医疗领域的活力。
与此同时,上海积极“走出去”拓圈:组织团队走进国际顶尖医学院校,举办专场沙龙、学术交流会,主动参与国际年会、行业论坛等高端平台,既扩大医院国际影响力,也增加与海外人才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在科研协同中挖掘潜力人才:通过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人才计划申报,精准识别专业能力突出的青年学者;与海外知名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互访交流、联合攻关等方式深入了解人才能力,锁定培育对象。
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正通过“品牌输出”增强吸引力:在海外设立医院代表处,集中展示学科优势与中国医疗服务特色,让世界看到上海医疗的实力与潜力;鼓励医院通过联合科研、技术输出等方式,将临床经验与科研成果转化为国际话语权,以专业影响力吸引人才主动汇聚。这套“引才组合拳”,既搭建了人才与平台的对接桥梁,更彰显了上海对全球医学人才的开放姿态与包容胸怀。
在这片创新热土上,更多精彩的科研故事正在上演,为中国医学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