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调查3.0启程,上财青年在梯田深处读中国
2025-07-1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当云海轻抚哀牢山脉,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元阳团队的师生们,正沿着千年梯田的田埂,丈量着滇南大地的脉搏。记者了解到,今年暑假,上财扎根大地十八载的标志性社会实践项目——“千村调查”,正式迈入提质升级的3.0时代。

  ◆  在云岭深处以脚步丈量振兴路  ◆  

在红河州元阳县南沙镇的薄雾清晨,上财党委书记许涛带领师生踩着露水走进农户家。“阿叔,今年的红米能收多少箩?”师生们用方言“聊家常”的方式开展“三农”问卷调查,冰冷的文字瞬间被乡土的温度焐热。他们耐心倾听农户对生产生活的需求、对本村未来的期望,更在许涛书记的带领下,深入调研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农文旅”融合发展。从课堂走向田间,课桌搬到田埂,足迹印在乡野,“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的初心在躬身实践中愈发坚定。

在冬瓜林烈士陵园,细雨蒙蒙,师生们肃立默哀。当目光扫过青灰石碑上那些永远定格在二十出头的青春,书本中的“家国情怀”骤然有了千钧重量。许涛勉励学子铭记历史,赓续红色血脉,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阿者科村的稻田化身生动的“大地课堂”。师生们穿上防水裤踏入泥水,体验“浑水摸鱼”,在追逐稻花鱼的欢笑声中深刻体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晚间亲手烹饪劳动成果,品尝的不仅是鲜鱼汤,更是土地的馈赠与协作的喜悦。

指尖之上,千年技艺在泥土与针线间焕发新生。师生们在攀枝花乡勐弄村感受彝族刺绣,七彩丝线在土布上勾勒梯田云海、火塘星辰,古老的“牛角”“海螺”纹样承载着民族记忆与生存智慧;在那丙村,珍贵的傣族制陶技艺在保护与创新中形成特色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的探访与实地考察,更让师生们沉浸于“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千年生态智慧。

  ◆  十八载深耕从“走千访万”到3.0跃升  ◆  

记者了解到,自2008年启动以来,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已走过十八载春秋,组织3万余人次学生踏遍34个省级行政区1.45万余个村庄,形成1.3万余篇调研报告,成为响亮的育人品牌。其育人成效与学术价值获高度认可,荣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

虽然是暑期实践,但后续效应却持续全年。学校每年聘请相关学科著名学者为首席专家,汇聚学科领域的大批海内外中青年学者参与。创设千村大讲堂,鼓励专家学者、青年教师特别是海归教师在西部农村开设讲堂。千村调查寻找到了智库育人、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的契合点。项目中粮食安全专题、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乡村治理成效等调查成果更是为政府决策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今年,千村调查正式升级至3.0版本。在传承“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核心理念基础上,3.0方案系统总结2.0阶段经验,直面新挑战,围绕新时代要求,着力创新调查方式方法。其核心在于深化构建国情教育、科研育人、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文化涵育“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旨在更有效地锤炼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为乡村振兴贡献上财智慧与青春力量。

从千年梯田的晨曦到数字时代的浪潮,上财“千村调查”3.0的征途已然开启。学校表示,通过这一大型暑期实践,继续引领青年学子将足迹深深印刻在祖国广袤的乡土之上,在读懂中国大地的厚重与脉动中,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篇章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