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共享单车,如何再解决“最后一米”问题?
2025-07-1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近十年的发展,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便利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最重要交通工具之一,然而,随之而来的无序投放、潮汐淤积、运维滞后等问题也日益成为城市治理的难点……7月15日,一场关于共享单车的大讨论在第四届“浦东城管论坛”上展开: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共享单车,如何再解决“最后一米”的问题?

此番论坛承办方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邀请社区居民、单车企业、清运公司、市-区-街镇三级职能部门、法律专家、媒体代表等多元主体共商共议,探索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新路径。

“我们张江镇43平方公里,3家共享单车企业共投放了近2万辆共享单车,早晚高峰期间有20多个瞬时淤积形成的潮汐式拥堵点。”城管队员希望共享单车企业根据拥堵点数量安排清运人手,“既要按需补量,也要按量清理”。

那么,运用高科技电子围栏的方式可以解决乱停放的问题吗?各方叹苦经:可以解决!但是,共享单车乱停放,老百姓有意见;设置电子围栏,不许乱停车,老百姓会觉得不方便,等于没有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是有意见。

“骑行者没有任何的违停成本,违停的成本给了企业,给了管理者,如果企业能设立一些奖惩机制,比方说一个月内骑行停放都是在规定区域内,下个月买月卡的时候是不是能给予一定的优惠?”现场专家建议。

而城管方面又表示,基层执法面临法规滞后、数据孤岛、取证困难等瓶颈,陷入“治理-反弹”循环。前期浦东城管执法局通过12345热线、信访投诉深度调研,清晰勾勒出总量失控、权责模糊、技术滞后的共性难题。

面对这些共性难题,浦东新区综合执法系统各街镇中队等,正以“一街一策”探索创新,形成可复制的“治理组合拳”:洋泾中队推行“1234工作法”,通过“一个商议平台”整合执法队员、企业、清运公司力量,以“三区管理”——红色禁投区、黄色重点区、蓝色维护区实现差异化调控。

张江镇则试点“片区责任制”,按美团、哈啰、青桔的市场配额划分运营区域,企业需跨品牌清运淤积车辆,倒逼其优化投放策略。花木示范区中队建立“企业考核淘汰制”,将运维实效与运营配额挂钩。潍坊中队推行“市民监督员”制度,鼓励居民通过小程序上报违规停放,形成“人人参与治理”的格局。陆家嘴中队采取数据接入、控制总量,破除“数据孤岛”问题。

“从无序到管理,除了有技术,还要有法规支撑。”有执法队员坦言,“执法实操中往往容易遇到取证困难的问题,而旧的处罚自由裁量过期,新的裁量未确定,综合来看较难有效保障现实中共享单车造成的道路拥堵,引发交通秩序乱象等的治理实效。”执法队员呼吁完善法规体系,诸如明确超量投放、数据造假等行为的处罚标准,让执法行之有效。

针对现场汇集的各方“金点子”,浦东新区综合执法局表示,将协同相关部门深化研究,推动“多方共治”机制落地见效,从源头破解管理难题,力求实现共享单车规范有序的长效治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