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体育中该如何应用?上海体育大学的这场比赛给出了答案
2025-07-16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振宇

7月14日—7月16日,由中国仿真学会主办,上海体育大学承办,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协办的第十八届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体育与运动仿真组国赛(下文简称为国赛)在上海体育大学图文信息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据悉,本次比赛共有来自全国25所高校、64支队伍、250余人参赛。

不出汗的体育课如何改变?AI帮你“上强度”

张馨月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在科研中,她和课题组团队成员们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走访了多所中小学,也近距离参与了很多孩子们的体育课,看得越多,她思考得也越多。“部分体育课是‘不出汗’的体育课,学生运动强度低,孩子们对体育的兴趣也低。”她对记者说道。

她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浪潮让很多孩子频繁性地使用电子设备,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学习有的时候甚至比教师还要更快、更多一些。“如果我们用老的思维模式、教学方法去上课,尤其是上体育课,孩子们可能会觉得没意思。所以我们团队围绕国家课标要求,结合已取得广泛应用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尝试将AI或者说数字技术有机融合到体育教学的前、中、后三个环节之中,辅助好教师的‘教’。”

在体育课中应如何使用AI等技术“帮”学生们出出汗、给体育课“上上强度”呢?她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

“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已经十分普及,在体育课中,我们同样可以使用相关设备辅助老师们进行上课。”张馨月说道。

由于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实时检测心率等数据,从而可以将体育课上学生们的运动强度进行量化。老师也可以在课后及时查看这一节课学生们的心率数据来判断自己的教学质量。“如果说老师示范时间过长,学生们运动时间太少,那么学生们的心率上升就不会很明显,那么在后续的课程中,老师就应精讲多练,多让学生们运动。”张馨月补充道。

记者了解到,这已经不是张馨月第一次参加国赛了,而参加本次国赛,也让她收获良多:“这个平台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其他团队的很多项目有很多让我眼前一亮,参加科普项目设计同时也在时刻被科普新知识,所以我也很感谢国赛这个平台,给予了我们思维的激活和理念的转变。”

科技赋能体育:AI+体育的多维度探索

在开幕式上,上海体育大学副校长魏建军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当前,‘人工智能+’行动重塑社会生产生活,与体育领域碰撞创新火花。”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体育科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它们逐渐渗透到体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从运动员的训练优化、伤病预防与康复,到赛事的分析预测、观众体验的提升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上海作为国际体育之都与科技创新中心,在科技与体育融合领域走在前沿。中国仿真学会机器人系统仿真专委会秘书长、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组委会主任于泓也在开幕式中指出:“大赛已经成功举办过十七届,赛事显著地推动了产业升级、科研转化,在赛事中也涌现出了众多大学生创业团队。所以希望本届赛事可以激发科研人员和学生对运动仿真技术的热情,鼓励探索创新,开发更多实用技术产品。”

记者了解到,本届赛事共设置了四个科目。其中科目一为健康服务系统虚拟仿真赛,其旨在关注虚拟仿真技术在运动与健康促进领域的创新;科目二为运动与人机交互方案赛,参赛者可根据“数字孪生与运动教学”“运动技能与多模态学习”“脑机接口与运动技能学习”等为主题,设计相关模型展现面向运动教学的混合现实人机交互的新创新、新应用;科目三为智慧体育教学与训练模拟赛,该比赛要求参赛者在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设计出符合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的体育教学设计、课时教案或训练方案;科目四为AI+体育知识科普创意赛,这项赛事要求参赛者根据需要普及的知识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呈现作品,最终提交完整的体育知识科普作品设计方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振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