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被打爆,沪上全媒体运营师考证热度飙升
2025-07-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您好,请问全媒体运营师中级考试8月场还能报名吗?”“考试难不难,备考题库大吗?”7月16日上午,位于长宁区的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内,咨询电话不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不少年轻人急切的询问声。

随着《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正式落地,全媒体运营师这一新兴职业在申城持续“破圈”。记者从全媒体运营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之一——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获悉,政策发布后,全媒体运营师相关考证的咨询量大幅增加,青年群体的热情尤为突出。

咨询量“爆表”,高级考试者可申领2000多元补贴

7月16日上午,申城高温,不过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的办公室内,“温度”更甚。负责报名对接的工作人员熟练地拿出登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最近的咨询信息,其中大多为25岁至35岁的青年。

“以前每天能接到几个咨询就算高峰,现在咨询电话不断,午休时微信后台还在‘叮咚’响。”工作人员笑着展示手机里的聊天记录,不少年轻人直接发来简历截图:“您看我这专业能报考吗?想趁暑假系统学一下”。更有意思的是,她的朋友圈里,有应届生晒出“备考打卡第一天”的动态,下面立刻有十多个同学评论“求组队”。

这股热度的背后,是政策红利的直接驱动。记者了解到,此次发布的《若干举措》明确,全媒体运营师纳入(B类)上海市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目录,享受技能提升补贴。通过高级考试者可申领2000多补贴(符合本市申领补贴条件者),同时,持证人还能享受60分居住证积分。除此之外,上海各区还有叠加不同的相关补贴政策。

“对我们这些想在上海扎根的年轻人来说,积分和补贴都是‘刚需’。”在静安区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的95后女孩小林算过一笔账:报班费用3000元左右,考出证书后基本能覆盖大半成本,“相当于花小钱学技能,还能攒积分,太划算了”。

市场需求的旺盛则让考证更具“实用性”。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上海企业招聘中明确要求“具备全媒体运营相关资质”的岗位同比增长近200%,涵盖互联网、电商、文化传媒等多个领域。“现在面试新媒体岗,HR总会问‘有没有系统学过运营逻辑’,有证至少能证明你不是纯新手。”在应届毕业生小王看来,这张证非常实用。

难不难?分级考核重实操

面对年轻人的报考热情,这张证书到底“怎么考”?难度如何?采访中,记者发现,全媒体运营师考试实行分级管理,从中级(四级)、高级(三级)到技师(二级)再到高级技师(一级)难度递增,目前面向社会开放的主要是中级和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其中中级因门槛友好成为青年首选。

报考条件与流程方面,中级考试对学历无硬性要求,累计从事相关职业满5年或“初级证书+3年工作经验”或相关专业毕业生,年满16周岁,即可报名;高级则需具备“10年相关工作经验”或“中级证书+4年工作经验”或相关专业毕业生。报名可通过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官网公布的报名系统提交材料,考核费(中级400元/人,高级500元/人)。

考试内容分为两部分:客观题(单选、多选、判断)主要考察全媒体运营基本基础知识(包括职业道德、传播学基本知识、营销广告基本知识、电商基本知识、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等)以及相应职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主观题则侧重实操(案例分析),例如“为一款新上市的奶茶设计3条抖音短视推广方案”,“分析某美妆账号近30天的流量波动原因并给出优化方案”等以案例分析为主的题型,考生根据题目提供的背景介绍、图片素材及工作任务描述,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作答。

上个月,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举办首场面向社会人士的考试,当时共有100多人参考,考试中级通过率78%,高级70%。“客观题靠刷题就能应付,但主观题很考验真功夫。”回忆起考试经历,从事电商客服的小张仍记忆犹新,“如果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有些主观题可能会无从下手。”

“考试确实有一定难度,这也是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秘书长明豪侠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媒体融合加速推进的当下,全媒体运营师已成为推动行业创新、引领内容变革的关键力量,现在社会人士可以通过考试拿到证书,所以引来了大量的年轻人。为应对之后可能激增的报考需求,协会正加速扩容。未来计划将考试频次从“每月1场”提升至“每月2场”以上。与此同时,协会正和多所高校合作,把教室打造成符合标准的考场。

有人“抢风口”,有人“筑基石”

在这场考证热中,不同背景的青年有着自己多元的考量。他们的选择里,既有对新兴行业的憧憬,也有对职业发展的务实规划。

“把证书变成求职‘加分项’”,是应届生群体的普遍心态。某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小李,从6月起就每天泡在图书馆刷题。“打开招聘软件,80%的新媒体岗都写着‘有证优先’。”他展示手机里的聊天记录,某机构HR明确表示:“同等条件下,持证者会直接进入复试。”为了增加胜算,小李还报名了一个专业的培训机构,“上周刚学会用剪映做分屏特效,昨天试着剪了条校园vlog,播放量居然破了5000”。

从传统行业“跨界”而来的青年,则将考证视为转型“跳板”。在汽车零部件厂做了3年质检的王磊,最近总在下班后研究直播话术。“我想转行做电商运营,但没经验没人要。”他坦言,考证是“曲线救国”——培训课上认识的讲师,已答应推荐他去一家服饰企业做助播,“哪怕从助理做起,至少能踏入这个行业”。像王磊这样的“转型者”,来自制造业、传统零售业等不同岗位,渴望通过技能重塑打开职业新局。

也有不少青年保持着清醒认知。在互联网公司做内容运营的小周,虽然报了名,却直言“不会把宝全押在证书上”。“我见过太多有证却写不出爆款的人,这行最终拼的是创意和执行力。”她的计划是“借考证系统补短板”,比如数据分析这块一直是弱项,“培训课里的Excel函数教程,比我自己瞎琢磨管用多了”。

行业专家:证书热度背后,是数字经济的人才刚需

这场考证热的持续升温,本质上是市场对全媒体人才的迫切需求在释放。记者发现,不少企业的用人标准,也从“会玩抖音、懂微信”的初级要求,升级为“能统筹全平台、懂用户心理、善数据分析”跨平台运营的综合能力。

“以前招运营,看作品集就行;现在必须问‘会不会做用户分层’‘能不能测算ROI’。”某美妆品牌新媒体负责人坦言,行业门槛正在提高,“持证者至少证明系统学过方法论,能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

当然,热潮中也须警惕“证书泡沫”。业内专家提醒,全媒体行业更看重“实战成绩”,若仅为考证而考证,忽视技能提升,最终可能“证在手,岗难求”。对于青年而言,理性规划比盲目跟风更重要:明确职业目标后,再通过考证补充短板,才能让这张证书真正成为“敲门砖”而非“安慰剂”。

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这股热潮或许会成为更多青年职业转型的起点。在明豪侠秘书长看来,在传统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年轻人不再执着于“铁饭碗”,而是更愿意拥抱新兴职业:“他们敏锐地捕捉到,数字经济正在重构就业版图——今天的‘小众职业’,可能就是明天的‘香饽饽’。”

“咨询、计划前来考证的这股热潮是政策引导与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2020年全媒体运营师纳入国家职业目录,2023年出台了全媒体运营师国家职业标准,此次上海率先推出配套扶持政策,相当于给年轻人吃了‘定心丸’。而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又让这张证书有了实实在在的‘用武之地’。”明豪侠秘书长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