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成立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实习实践基地,近50名学子成为业委会执行秘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7月18日,静安区揭牌成立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实习实践基地,业委会执行秘书训练营同步开课。首批来自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近50名参与业委会执行秘书工作的同学接过“赋能包”,共同开启了住宅小区业委会执行秘书岗位的第一课。
现场,静安区还发布了《静安区业委会执行秘书工作指引》,同时释放出一个鲜明信号:静安区将在业委会全生命周期规范化建设上持续加大创新探索和实践力度,着力破解业委会建设难题。
■ 首批高校学生代表担任业委会执行秘书,投身物业治理
“桥梁”一词,是首批担任业委会执行秘书的高校学生代表和物业企业工作人员对业委会执行秘书岗位的第一印象。
“业委会执行秘书,正是基层治理的关键桥梁。”在大宁路街道挂职并担任业委会执行秘书、来自同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上官燕玉对这一岗位设置的重要作用深表认同。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业委会的工作有了新的认知。”在上完上午的培训课后,来自城建职院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的谭志成告诉记者,参与管理一个小区不单单是维护设施、做好日常工作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关注维护住户的利益以及协调维护住户与住户之间,住户与业委会之间的关系。“较我之前参与过的社会实践它涉及的工作方面更广更加丰富,我认为从中可以学习到许多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经验。”
在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城市运营管理学院团委书记王丹看来,让学生担任执行秘书,就是让他们在真实场景中,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破解难题的能力——如运用财务知识规范维修资金台账,注入智慧化理念优化物业管理服务。这种“学用结合”的生动实践,比课堂教学更鲜活。
来自大宁街道慧芝湖花园中海物业的项目经理冯国军更是深有感触:“在物业工作开展中,我们真切感受到执行秘书的‘桥梁’魅力,让物业与业委会的沟通更加顺畅,推动物业工作更加高效、透明,全面提升治理水平。”
从业委会储备库建设到数字赋能选举流程高效化,从日常赋能到攻坚破局,静安区以党建为引领,编织出一张有机融合、深度互动的党建引领物业治理立体网络。在这里,业委会告别孤军奋战,正逐步向制度护航、资源支撑、群众参与的社区治理共同体迈进,业委会组建与运行的规范化水平,正稳步迈向新高度。
据了解,此次揭牌成立的静安区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实习实践基地,是构建集理论学习、实务操作、经验交流和能力提升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基地聚焦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这一民生关键领域,为居民区社工、业委会成员、物业服务企业骨干以及立志投身基层治理的青年人才,提供前沿一线实践实训载体。
基地以业委会规范化建设为重要抓手,围绕业委会组建换届、运作流程、资金管理等重点环节,邀请业内专家与资深从业者开展指导培训,配套制定标准化工作指引,明晰各项工作职责、议事规则及决策程序,助力业委会工作有章可循。作为高校学生实习实践的优质平台,基地与多所高校紧密合作,引入一批高校青年学子担任业委会执行秘书等岗位,学生可参与社区实地调研、协助业委会组织业主大会等工作,不断拓宽基层视野、增强实践能力。
■ 静安为业委会建设引入“源头活水”,为日常运转注入系统动能
据了解,近年来,静安持续推动业委会全生命周期规范化建设。
针对部分小区业委会“选人难、换届难”的痛点,静安区主动破局,挖掘居民区的党员骨干、退休干部与专业达人,建立“先锋库”“智囊库”和“榜样库”,全力打造人才储备体系。这一创新举措已在各街道开花结果。
比如临汾路街道康悦亚洲花园小区组建起党员占比100%的“红色业委会”,深入一线调研,高效解决治理难题。此外,彭浦镇的“2+5+N”楼组骨干、静安寺街道的“同心楼组党建”团队等模式,也将一批批热心公益、能力突出的居民纳入“人才地图”。
“人才库”满了,“选举路”也得铺平。针对业委会换届“周期长、流程多、任务重”的痛点,静安区用数字化、标准图等赋能手段给出了答案。
“换届选举,现在点点手机就行!”临汾路街道的“治业有方e平台”,把过去线下跑断腿的流程,变成了线上的几步操作。
确保业委会不仅“选得出”,更能“干得好”,静安区着力在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培训赋能、业务辅助、科学评估”三位一体的模式,为业委会的日常运转注入系统动能。
知识赋能,让业委会运行有章法,静安区通过一系列“充电”计划,帮助业委会成员练好内功。区和街镇两级城市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学院课堂聚焦业委会日常运转应知应会、维修资金使用、基础法律法规知识等内容,将专业知识送到基层一线,这种精准滴灌式的培训,让业委会成员在上手接触工作时更有底气、更有依据。此外,为业委会日常运转专门配备的“执行秘书”,如同为业委会装上了“专业引擎”,有效解决了部分在职业委会成员无暇处理业委会日常事务的困境。
有了支持,更要有评估“检验”的闭环。静安区积极探索对业委会运转情况的评估机制,通过制定相关评估方案和标准,对业委会运行状态实施定期“体检”。
业委会不仅要“干得好”,更要能“办实事”。面对物业治理中棘手的“硬骨头”,静安区通过引入专业力量、搭建协商平台、激活居民参与,有效化解治理困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