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德化白瓷做成了冰淇淋!中华艺术宫的这个展览让人有点“馋”
2025-07-19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有千年历史的德化白瓷竟然与上海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7月18日在中华艺术宫(美术馆)揭幕的“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而在这个展览中,观众也看到了悠久的德化白瓷向当代艺术靠近的努力。特别是当工匠把洁白温润的白瓷做成冰淇淋时,观众分明都有点馋了。

作为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重要文博艺术项目之一,本次展览展出超过两百件白瓷精品,是上海近年文脉最深厚、规模最宏大的德化瓷大展。此次展览也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暑期大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作为瓷都之一的福建德化于夏商时期即开始青瓷的烧造。尔后薪火相传,一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珍宝。“万象本色”展分为三大版块。第一版块“盛世鼎新”以德化白瓷的守正创新为叙事主题,分器物和人物两大类,集中展示工艺美术大师的经典力作,如曾入选金砖国礼的《玉玲珑梅瓶》、特设滴水声效的《滴水观音》等。第二版块“历史钩沉”以泰兴号沉船装置为核心,通过泉州博物馆历代德化陶瓷珍品及各类历史文献和影像记录,全方位呈现德化瓷深厚的历史积淀。第三版块“未来可器”聚焦当代性、观念性、实验性的探索,展品或突破传统题材,或解构固有形象框架,展示德化瓷的无限可能。

相比江西景德镇和浙江龙泉,德化离上海更远,但没有想到,德化白瓷却与上海关系密切。而这种联系,也成为此次展览的一大看点。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策展人项苙苹告诉记者,此展的三个版块分别呼应了上海城市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盛世鼎新”里的《神话》,用传统陶瓷表现电影人物,是非遗技艺和当下潮流文化的结合。从“历史钩沉”里,能了解德化瓷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销产品,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百余年来间接地参与了德化白瓷的全球流通进程。在“未来可器”中,陶瓷艺术家们把新的想法、新的形象、新的技术和文化潮流运用到传统瓷器里,进行当代性和实验性拓展。“上海是国际当代艺术的重镇,上海美术馆是上海双年展的开创者和策源地。这次展览也有点像在做上海双年展,从传统工艺中挖掘出当代性、观念性的一面。”

在记者的观察中,德化白瓷工匠的创新意识比其他瓷都的匠人要强一些,这一点在当代版块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苏献忠的《纸》,以极致的轻薄柔软,重塑白瓷的坚硬形态,从层层叠叠、薄如蝉翼的“纸”中,流淌出极致的反差感与诗意;另一件《等花开》由一朵朵小花组成,花树错落、色彩斑斓,将传统捏塑工艺发挥到极致;张嘿瑞的《月球甜筒系列》则旋出冰淇淋形状的中秋满月,点缀激萌玉兔,该作成为红极一时的热搜爆款,吸引众多明星收藏。

据悉,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还围绕展览特别推出了一系列兼具艺术性、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展览文创品,既彰显德化瓷“白如凝脂、温润如玉”的传统特质,又巧妙融入场馆特色和上海城市元素,以创新设计诠释中式美学的当代演绎,让传统白瓷焕发当代生命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