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动听的“有希望”!十年间,5万次“最后一搏”迎来新生啼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我永远记得,第一次走进生殖免疫科时,鲍时华主任沐浴在阳光里,面对我焦灼的询问,温柔说出‘有希望’。”这三个字,如同一束穿透阴霾的光,照亮了无数生育困难家庭的漫漫求医路。
7月18日至20日,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免疫科迎来开科十周年。十年间,这个曾年接诊不足万人的小科室,已蜕变为拥有10名专科医生、配备独立超声室与实验室的精锐团队,年门诊量突破10万人次,近5万例成功妊娠案例,共同谱写着生命的奇迹。
“最后一搏”里的生命重托
经历9年艰辛求子路、13次胎停的张女士,如今带着女儿重返一妇婴,分享那段刻骨铭心的历程:“无胎心、清宫,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在第八次胎停后,我找到了鲍医生,她总说‘别泄气,我们一起努力’。从第九次到第十三次,每次怀孕她都为我量身定制方案,不断调整用药。”2012年9月,这个体重2500克的小生命终于呱呱坠地,让张女士夫妇喜极而泣。
32岁的林女士曾遭遇7次流产,抱着“最后一次尝试”的念头来到这里时,几乎对未来丧失信心。“鲍主任看着我的检查报告,轻声说‘你的问题能解决’,这句话刚落,我就忍不住哭了。”如今,她3岁的孩子成了“回娘家活动”中最活泼的小身影。
2015年,鲍时华医生以2010年开设的“习惯性流产”专病门诊为基础,在一妇婴长乐路西院的一间诊室里,开启了生殖免疫领域的探索之旅。那时的诊室里,总是坐着太多像林女士这样的女性,怀揣着“最后一搏”的期盼。从最初每日仅10位患者,到如今单日门诊量超100人、预约号排至两个月后,这间诊室的灯光,渐渐照亮了全国患者的希望之路。
为让医疗资源精准对接需求,团队创新推出三级分诊制度:初级门诊负责病因筛查与分流,二级门诊由主治医师开展规范化治疗,鲍时华的专家门诊则专攻病因复杂或多次保胎失败的疑难病例。这一体系不仅提升了诊疗效率,更让年轻医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十年间,面对“流产就是优胜劣汰”的传统观念质疑,团队用“自然流产11次、13次、14次患者成功分娩”等真实案例有力证明:多数流产背后有因可寻、有法可治。
科普架桥,让希望延伸至更远
生殖免疫科的患者中,60%来自外地。如何让她们少跑腿、多懂路?科普成为团队的重要抓手。“不少人认为流产是‘胚胎不好自然淘汰’,但其实背后可能隐藏着免疫、凝血等多种病因。”尽管门诊繁忙,鲍时华仍坚持利用休息时间撰写科普,在新媒体平台分享诊室故事、实用知识与出诊信息。在她的带动下,团队构建起立体化科普矩阵:600余篇原创文章、200余条科普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传播,让“怀得上、保得住、生得下”的理念深入人心。2023年,鲍时华、李国华、余娜三位医生同时入围“上海市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百强”。
在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方面,科室同样步履坚定。十年来,团队深度参与国家级专家共识制定,组建全国性复发性流产诊治联盟,构建“科研-临床-转化”闭环:连续举办九届国家级继续教育班,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前沿理念;常年接收全国进修医生,推广规范诊疗;从CD24+蜕膜基质细胞的发现到新型试剂盒的临床转化,科研成果持续破解诊疗难题。
从黄浦江边的专病门诊到辐射全国的诊疗中心,面对生育政策调整与人口结构变化,科室已擘画“十五五”蓝图:加大科研投入、完善妊娠全周期管理、搭建国际合作平台,让更多“最后一搏”的期待,都能等来阳光里那句温暖而坚定的“有希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