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昆《归鸿赋》破茧而出,青春笔墨书写硬核“男人戏”
2025-07-22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

昆曲所多的才子佳人戏,《牡丹亭》和《长生殿》都属于这类。而南昆的吐字和发音也被认为不太擅长反映刚烈之气。然而上海昆剧团7月22日建组的年度原创大戏《归鸿赋》却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男人戏”,这是昆曲艺术的一大自我突破。这部作品9月20日到21日将登陆天蟾逸夫舞台。

《归鸿赋》把观众的视野拉回那个讲究“魏晋风骨”的时代。这是一部以“竹林七贤”灵魂人物嵇康为主轴的剧作。不同于昆曲传统的才子佳人题材,《归鸿赋》以“无旦角”的舞台呈现,构建了一幅魏晋男性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全剧聚焦嵇康、山涛、向秀等“竹林七贤”群体,通过他们在乱世中的坚守与抉择,展现魏晋名士的风骨。

据悉,《归鸿赋》是在2015年创排的昆剧小戏《嵇康打铁》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创作而成。小戏《嵇康打铁》曾获2015年上海市小剧目评选展演演出奖,2017年全国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剧目;大戏《归鸿赋》剧本先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中国剧协曹禺戏剧文学讲师团改稿会(第一期)、第三期上海戏剧编剧高级研修班成果转化资助项目。

说到“男人戏”,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主要有生行、净行和丑行担当。在《归鸿赋》里,这三个行当一个都没有落下。该剧的主演们从花脸演到老生,从老生演到小生,从丑角演到老生,行当之丰富、跨度之大,表演难度之高,堪称本剧的一大艺术亮点和创作挑战。

梅花奖得主吴双以净行与老生功底融合塑造嵇康,将“狂放”与“沉郁”藏于程式之中。他并不讳言饰演嵇康是一次挑战。“看完剧本之后,我一直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小的嵇康,只是这个嵇康没有被释放出来,而嵇康本尊他却做到了。”吴双对记者说,“其实竹林七贤相聚的时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等到过了那一段时间,就如同朋友聚餐后各自散去。同样大家都秉持着自己的信念,然后走上不同的道路。竹林的聚散,从人生的岁月来讲,真的是很有况味。”应该说,嵇康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要演好他,使之不那么标签化,并不那么简单。

值得一提的是,这还是一部真正体现“京昆不分家”的戏。剧中就特邀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名丑严庆谷跨界加盟,从丑行突破演绎外圆内方的山涛,诠释“在妥协中坚守”的智慧。严庆谷笑言:“山涛这个角色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挑战,跳出熟悉的丑行,去演绎一个有着深刻内心世界的文人,我会努力挖掘角色的灵魂,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山涛。”正如导演俞鳗文所言:“这些角色立场对立却共铸风骨,在有限舞台上构成魏晋文化的精神光谱。”

《归鸿赋》也是一部属于青年人的作品。主创基本上都是青年人,这也是上昆人才梯队建设的又一次实践。青年编剧俞霞婷从2015年的小戏《嵇康打铁》起步,历时十年将其打磨为昆曲大戏,期间历经近20稿修改,彰显“十年磨一剑”的创作定力。导演俞鳗文作为上昆自主培养的80后导演,以“去形而取神”的理念突破传统行当束缚,让青年演员在角色中实现自我突破。俞鳗文表示:“我希望打破常规,让演员从角色的灵魂深处出发,展现出更真实、更有感染力的表演。”以青年团队来吸引青年观众,也是《归鸿赋》的“野心”。面向青年观众,《归鸿赋》以“如何坚守自我”的当代叩问连接古今。剧中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与当下青年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挣扎形成跨时空共鸣。俞鳗文直言:“这是写给年轻人的戏”,剧中对“如何活”和“如何坚守”的探讨,正是对当代青年精神困境的回应。

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告诉记者,该剧不仅起用俞霞婷、俞鳗文等本土青年创作力量,更通过“老带新”模式培育后备人才——作曲孙建安携青年作曲家朱铭共同创作,舞美设计倪放与灯光设计陈晓东带领团队探索传统美学的当代表达。这种梯队建设,正是上昆五班三代人才培养体系的生动实践。在创作过程中,老一辈艺术家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年轻一代则带来创新思维,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