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舌尖信息”触手可及!上海推行食品数字标签革新,百事星巴克等都在列
2025-07-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不是不想看,是真的看不清。”这是不少市民在选购食品时遇到的困惑,传统食品外包装上的字体太小,常常让他们无从下手。

记者从2025年上海市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科普活动中获悉,上海作为全国首批数字标签工作开展省份,正全力推进数字标签的使用。目前,上海已有24家食品企业、约150款产品积极投身数字标签推广应用,一场围绕食品信息透明化的变革正悄然改变着消费者的生活。

传统标签困境:小字号背后的“信息鸿沟”

“不是不想看,是真的看不清。”在超市选购牛奶的张阿姨无奈地表示,她每次购买食品时,都要掏出老花镜对着包装上的配料表、营养成分表反复端详,即便如此,那些挤在狭小版面里的小字仍像“密码”一样难以辨认。这并非个例,随着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健康与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传统预包装食品标签的局限性愈发凸显。

长期以来,传统食品标签受限于包装版面大小,不得不将配料成分、营养数据、储存条件、生产信息等大量内容压缩在有限空间内,导致字号偏小、排版密集成为普遍现象。对于老年群体、视力不佳者而言,读取这些信息如同“挑战视力极限”;而对于追求精准营养的年轻父母、健身人群来说,标签上有限的信息也难以满足其对食品成分的深度探究需求。

“传统标签就像一张写满字的小纸条,既要挤下所有规定信息,又要兼顾包装美观,最终牺牲的往往是消费者的阅读体验。”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指出,版面限制还导致信息更新滞后——当企业需要补充或修改部分内容时,往往要重新设计印刷包装,既增加成本,也不符合绿色环保理念。这些痛点,让食品标签的数字化升级成为必然趋势。

数字标签破局:二维码里的“信息宇宙”

“扫一下,字变大了!还能听语音讲解,太方便了!”在科普活动现场,市民李女士拿起一瓶印有数字标签的饮料,用手机扫描瓶身上的二维码后,屏幕上立刻清晰展示出配料表、营养成分、生产流程等信息,原本模糊的文字瞬间变得清晰易读。

这种全新的数字标签,正是上海破解传统标签困境的“钥匙”。它以二维码为入口,将食品标签信息存储于数字平台,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即可随时随地获取。与传统标签相比,数字标签的优势明显:

首先数字标签打破了版面束缚:无需受限于包装大小,可容纳远超传统标签的信息,从基础的配料、营养数据,到详细的生产溯源、质检报告,甚至原料来源、加工工艺等深度内容都能一一呈现。同时,适配多元需求:支持字号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功能,既解决老年人、视力障碍者的阅读难题,也为忙碌的上班族提供“听信息”的便捷选择,实现“全年龄段友好”。此外,还能动态信息更新:企业可通过后台实时更新信息,无需更换包装,既降低成本,也让消费者随时掌握最新内容,比如临时调整的储存提示、新增的营养科普等。

活动现场,百事、星巴克、康师傅、光明等10家行业龙头企业带来了搭载数字标签的产品:光明乳业的酸奶包装上,扫码可查看牧场养殖环境的视频;星巴克的瓶装咖啡标签里,藏着咖啡豆产地的风土介绍;康师傅的方便面包装则通过动画演示了生产环节的卫生管控。从奶制品、饮料到粮油、快消食品,数字标签正覆盖更多日常消费品类,让“扫码知全貌”成为新的消费习惯。

多方共赢,打开了与消费者互动的“新窗口”

数字标签的推广,不仅是消费者的“福音”,更是企业与行业的“机遇”。

对于消费者而言,它是食品信息的“放大镜”——以往需要费力辨认的成分表,如今可轻松查阅;隐藏在包装背后的生产细节,通过视频、图文直观呈现,让知情权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它也是食品安全的“护身符”:平台对信息的真实性严格把关,消费者可一键追溯原料来源、质检记录,甚至查看企业的食品安全认证,吃得更放心。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卫生健康技术评价中心、杨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杨浦区江浦路街道办事处、上海市食品学会和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承办。

对于企业来说,数字标签打开了与消费者互动的“新窗口”。“我们在平台上增设了‘营养小贴士’板块,针对不同人群推荐饮用场景,比如给健身者标注蛋白质含量,给父母群体提示糖分信息。”一位食品企业负责人介绍,数字标签不仅便于企业进行信息管理,还能通过用户反馈数据了解消费者需求,实现精准营销。更重要的是,减少传统标签的印刷量,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趋势,助力企业践行环保责任。

从行业视角看,上海推动数字标签的意义更为深远。作为全国金融中心和消费中心,上海将百事、光明等一批龙头企业纳入推广体系,形成了强大的引领效应。专家分析,龙头企业的参与,能快速提升数字标签的市场认可度,带动中小企业跟进。消费者习惯扫码获取信息后,数字标签将成为食品行业的“标配”,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透明、更高效、更绿色的方向升级。

目前,上海已有24家企业、约150款产品加入数字标签阵营,涵盖饮料、乳制品、粮油等多个品类。下一步,上海将持续扩大推广范围:一方面,收集企业与消费者的反馈,优化数字平台功能,比如增加多语言版本、适配更多智能设备;另一方面,重点推动粮油、肉蛋奶等大宗食品纳入数字标签体系,让更多日常消费品“带上数字身份证”。

数字标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据介绍,上海将充分发挥先行优势,探索建立数字标签的标准规范,为全国推广积累经验。未来,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数字标签或许还会融入AR互动、个性化营养建议等功能,让“舌尖上的安全与营养”得到更全面的保障。

活动现场,一位老人在体验完数字标签后感慨:“以前买东西靠‘猜’,现在靠‘扫’,这才是真正把知情权还给我们老百姓。”从模糊的小字到清晰的数字信息,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探索详情,食品标签的变革,正在让每一次消费都更安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