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艺术、数字艺术、生态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4”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在机器数字智能的迅猛使用中,人类的个体尊严和发展的可能性正在被压制和取代,大多数人类的工作和生存尤其是精神尊严如何获得,成为人成其为人以来所遭遇的最大问题,而这正是当代艺术着重反映的问题。”今天下午,“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4”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正式开幕,集中呈现对中国当代艺术现场过去一年的新现象和问题的梳理与阐释。
总策展人朱青生表示,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科学与现代艺术共同承载人类精神的诸多面向,在如今日新月异的数字智能,以及在计算、材料、生物等方面的创新宣示着现代科技的狂飙突进。年鉴与其所依据的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正是一项科学性、学术性的工作,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在中国发生的当代艺术现象进行记录、整理和研究。而对象与方法在属性上表现出的背离,实际上进一步厘清了艺术与科技的边界与本质:当代艺术建立于对科技充分认识和利用的基础之上,在生成创造性表达的同时,对于现代科学对人的影响进行反省、批判和警示。
在美术馆的三楼,记者看到了这些年来所有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第20卷共记录全年3195个艺术活动,著录2988篇文献。经过统计,选出100位艺术家作为代表,选取了六个关键词:影像艺术、数字艺术、女性艺术、生态艺术、艺术档案、全球化作为今年的重点关注方向,最终以年鉴展来全面展现本年度《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调查研究的成果,介绍和展示这些杰出艺术家的成就。其中陈若璠、葛宇路、胡佳艺、黄佩珊、黎晓亮、李涛、林科、汪建伟、王璜生、杨泳梁、张晓、张培力共12位艺术家原作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也是上海大学与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发起的“上海当代艺术研究基地”的合作展览项目,展览期间还将围绕年鉴相关议题推出多项学术和公共教育项目。
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是由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于2003年打造建立的中国第一家公立现当代美术馆,从创办之初就邀请了各界热心文化艺术事业的专家、学者一道参与美术馆的建设工作,使得多伦美术馆在创办时就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机构之一,也为美术馆所在的这条多伦路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青春活力。“上海当代艺术研究基地”很高兴“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这样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项目能落地在虹口,期待借助这样的高品质文化项目,能够持续为区域文化建设发电,为中国当代城市文化和艺术的发展贡献持久的力量。
据悉,今年是该展第6次落地上海,将展至10月8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