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一个自媒体博主的城市记忆
王墨缘讲解老建筑历史。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 摄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王墨缘(ID:行者小墨墨),一个坐拥全网50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
2018年底之前,上海于他,或许仅是一座匆匆路过的驿站。然而,爱情火花让他成为上海女婿,更悄然将他塑造成魔都的深度观察者。
2021年起,他迈开双脚,丈量上海的大街小巷,用质朴无华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这座城市沉淀的记忆。
转型
从环游世界到聚焦方寸
大学时,王墨缘学的是商务英语。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外贸行业前景蒙尘,成了当时人们眼中并不理想的就业方向。更何况,从小就喜欢旅游的他始终想找一份自由的工作。大二那年,他考取导游证。2010年毕业后,他进入旅行社工作,次年又考取了领队证,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出境游领队生涯。
许多同行都偏爱稳定的带队线路,收入也相对稳定。王墨缘却更珍视这份工作为他带来的畅游世界的快感。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布除北极之外的全球热门旅游目的地。
2018年底,一次南极带队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旅行团里,除了一众长辈,还有一个来自上海的姑娘。旅途中的朝夕相处,使他们碰撞出爱的火花。2019年,王墨缘告别单身,成为上海女婿。
大约从2018年起,和许多同行一样,王墨缘开始在抖音分享出境游日常,记录工作与生活。回顾“触网”初期的经历,他坦言那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纯粹出于好玩。”那时候的分享还带着利他性,不像当自媒体博主那般目标明确。而且,当年正好赶上平台扶持短视频创作者的红利期,一段十几秒甚至几秒的视频,配上夸张的背景音乐,都有可能引爆流量。
有段时间,旅游业遭遇寒冬,一些旅游博主和景区合作,在空荡荡的景区做直播,危中寻机,把握住了第一波流量。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王墨缘开始思索转型。2021年,他正式从一名境外游的领队转型为短视频旅游博主。
初期,粉丝寥寥,更谈不上什么流量。王墨缘有些担心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彼时,太太的一句话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你做你想做的事。我帮你殿后。”
这句类似周星驰电影经典台词“我养你啊”的承诺,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游走
丈量魔都肌理,打捞城市记忆
构思视频内容时,这位上海女婿的目光从全球版图回到了他生活的这片土地。“原本,我于上海如同过客。以前我住在(江苏)镇江,偶尔会到上海的公司拿材料,在公司与虹桥机场两点一线往返,直到幸福突然来敲门。定居上海后,我才开始细细端详这座城。”
一番审视后得出的结论,大大出乎王墨缘的预料。他发觉自己过往对上海的印象流于刻板——这座城市绝不止于“繁华”“国际化”的标签,这只是表象,其肌理之下,埋藏着无数值得打捞的历史故事。
早些年,他像一位上海的客人。他的视频更多以旅人视角展开,呈现旅游行业从业者眼中的上海。随着认同感与归属感日益深厚,他开始用新上海人的目光,仔细品味这座超大型都市。
日复一日,他已经制作了600多期和上海相关的视频。不知不觉间,“上海地名”“摩登外滩”“上海老建筑”“苏州河”“上海校园”“上海品牌”“南京路”“海派美食”等栏目陆续打响了名号。
在红房子西菜馆,他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经典菜肴的由来:“为何上海老字号西餐厅里一定有炸猪排,而国外的西餐厅里只有牛排?”在上海古猗园餐厅,他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南翔小笼,一边讲述这一屉美味风靡全球的秘诀。
“上海地名”是王墨缘最钟爱的栏目,他也因此走遍申城的大街小巷。最新一期的“上海地名”中,他抛出了一个悬念:“北四川路和四川北路有什么区别?”这个老上海人才懂的梗,经他声情并茂的图文解析,让人顿时了然个中渊源。
小贴士
北四川路和四川北路实际上是同一条路,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不同时期的不同名称。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租界当局自里摆渡桥(今四川路桥)北堍筑路至天潼路,称为里摆渡桥北。1904年,租界当局非法越老靶子路(今武进路)继续向北延伸筑路至金家厍一带(今鲁迅公园),因与苏州河南岸的四川路相连,遂名为北四川路。1946年,北四川路更名为四川北路,一直沿用至今。
侬晓得上海最长的马路是哪条吗?沪太路。在这条视频的评论区,有网友分享了一则趣闻:“我家就在沪太路边上,门前50米就是嘉定华亭镇边界。1958年嘉定划归上海市初期,我们村有一户人家,厨房属于上海市,卧室在江苏省!”
评论区里粉丝七嘴八舌地讨论,时不时会给王墨缘一些启发。早年,他发布过一条关于西藏路桥的视频,有热心网友建议他放慢语速、关注收音。听劝的他很快意识到了问题,并添置了专业录音设备。这也让他尝到了甜头,仿若一夕之间找到了流量密码,粉丝数噌噌上涨。
王墨缘把上海的马路讲解得有滋有味,粉丝也见猎心喜,于是乎,常有人在评论区“点将”自家门口充满传奇色彩的街道。
作为一名深耕上海本地内容的自媒体博主,王墨缘透露说,自己也曾困惑过。其实,和大部分博主一样,他也追逐过社会热点。比如,某个品牌手机全球旗舰店在南京路步行街开张后,他曾去打卡,并与另一个品牌的专卖店做了对比。这条视频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收获了四五十万播放量。尽管话题热度很高,争议却一点也不少。喧嚣过后,他觉得内心有一丝迷茫:“这真的是我想要表达的吗?”
渐渐地,王墨缘想明白了一个道理:网红的窗口期很短暂。有很多网红过气后难以东山再起,他想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长红”。
“我很幸运,在做自己擅长的事,并和大家一起分享上海文化,探访有底蕴的马路、美食和建筑。在上海,这些内容取之不竭,所以我没有江郎才尽的焦虑。”在王墨缘看来,即便某个平台式微了,未来新的平台也会崛起。无论平台如何更迭,内容为王的本质都不会发生变化。任何时代,都需要有人担当上海文化的讲述者和传播者。
取经
历史钩沉,聆听上海的声音
研究上海的路名,王墨缘乐此不疲。探究的过程,带给他无数惊喜。“你看南京路、河南路、四川路都是横平竖直的”,街道的走向勾勒出老城厢的历史经纬;再看以全国城市命名的道路,“与中国地图高度重合”,比如杨浦区位于中心城区东北,很多路名都取自东三省,长宁区路名对应云贵川,浦东新区则多见山东地名。不久前,王墨缘在黄浦区参加活动,结识一位来自山东临沂的外卖小哥。对方提到在浦东新区见到以家乡命名的“临沂路”时兴奋不已,听“小墨墨”一番讲解,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上海包容性强,真的所言不假。”这是王墨缘的感受。而从“棋盘街”到上海的海纳百川,娓娓道来的讲述,对于言说者和倾听者,又何尝不是一种滋养?
小贴士
“棋盘街”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东南部,泛指今河南中路(延安东路至福州路)两侧一带。近代上海县城北面出现租界后,因租界建设先规划后开工,马路横平竖直、纵横有序、井字排列,形似中国棋盘,故而被称为“棋盘街”。
为考证这些马路的历史,图书馆、档案馆成了王墨缘的常驻地。《申报》与《字林西报》的影印资料,是他最爱的案头读物。
他常在夜深人静时,骑着共享单车穿行于上海老城区,寻觅下一处值得深挖的马路。
为深入了解老建筑,他常在探访的街巷小区门口、弄堂口,与阿姨爷叔“嘎讪胡”。“他们是在这里居住多年的‘老土地’。每次取经,信息量都巨大,能得到很多第一手资料,避免一些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
当博主多年,王墨缘乐在其中,也找到了这份职业的意义,“除了情怀,我也希望这座城市发展得更好”。
2022年起,他多了一个身份:City Walk领队。粉丝量攀升后,陆续有人通过短视频后台联系他,希望设计合适的团建路线;文旅部门也邀他推介各区老建筑与旅游品牌。他都欣然答应下来。
带队City Walk时,他常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一个新上海人带着一群老上海人、老外探访上海,是不是很有趣?”
日积月累,他已设计了三四十条City Walk路线,为不同需求的客户定制路线。
漫步途中,他爱向参与者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都说上海人有边界感,注重契约精神。你看以前的老洋房,喜欢搭建戗篱笆,薄薄的戗篱笆能遮挡住什么呢?既不能挡风又不能遮雨也不能防盗。但正是它塑造了界限感。”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