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尝试将深刻影响阅读的未来
2025-08-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2025上海书展8月19日闭幕。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透过那弥漫的书香,那火爆的签售,那静谧的阅读,那富有烟火气的抢购,闭上眼睛,脑子里闪现出四个关键词——“链接之妙”“以书为本”“根植传统”“文学之美”。这应该是今年书展令人印象最深刻之处。而很多新尝试、新做法将对上海书展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上海书展主办方提供的数据,本届书展共接待市民读者超38.2万人次,同比增长28.4%;图书销售总码洋6472.7万元,同比增长31.6%;文创产品销售收入1017万元,同比增长100.1%;全市共举办1267场阅读活动,同比增长23.8%;出票39.58万张,其中现场售票2.62万张,阅界夜市6天销售收入64.8万元,外省市来沪观众占比25%,文旅商体展联动溢出效应凸显,“我爱读书我爱生活”成为书香浸润下人民城市的鲜活写照。

  链接之妙    积极联动,营造文化和消费的“场域”  

现在恐怕已经不能用一个“销售图书的盛会”来定义今年的上海书展了。在各个行业广泛链接之下,置身书展,确实会让人有一时的恍惚——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地方。所以青年报·青春上海8月16日的那一篇报道《书展“破界”:恍惚间有时分不清这是什么地方,只感觉文化盎然》才会引起那么多的共鸣。

广泛的联动确实已经让书展的轮廓和边界变得模糊了。8月18日记者去参加徐家汇书院一年一度的“寻光之夜”活动,一走进这个书展的现场,又的确感觉到了那份“恍惚”。今年“寻光之夜”寻的是“电影之光”,最大看点是“拾光汇影——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特展”。

中庭长桌上,特展复现了一条影视长河,呈现了徐汇的电影公司、电影人物的历史,以及与电影有关的建筑故事。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电影海报展也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在浪漫的夏夜,一场露天电影《爱情神话》,让人们感受到电影中的细腻情感和生活质感,也展现了上海的烟火气。电影《邮缘》场景布置了电影同款邮政自行车、邮包等,主演燕子姐姐陈燕华、导演桑弧之子李亦中和知名海派作家马尚龙也来到徐家汇书院,现场还与观众合唱一首主题曲。

文创区是最热闹的。书院&邮政首款联名胶片明信片以及有声明信片成为了寻光邮局的明星产品,参与者纷纷写下自己的“寻光”密语。书院广场上举行的YUE汇趣×GULUGULU自然生活集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书院还与周边商圈进行联动,读者凭徐家汇书院“书香光影 阅读的姿态”活动手册可在徐家汇商圈一些著名饭店享受8折到9.2折的优惠。

这样多元的场景是要让人产生“这是什么地方”的恍惚——是图书馆?是电影院?是文创商店?还是邮局?不过没有人能够否认,今年书展以图书为媒,确实产生了一种“链接之妙”,各个有趣的东西汇集在一起,进行某种“化学反应”,让生活更有滋味,也更有文化气息。

  以书为本    接近30万种图书没有让读者失望  

今年上海书展通过广泛的链接和联动,形成了硕大无比的场域,记者8月15日的报道《书展魅力:一个书展一座城,上海书展成为爱上海的理由》讲的就是这个“场域”。这是一个文化的场域,也是一个消费的场域,书展扮演的是一个杠杆的角色,撬动了整座城市的活力。

当然,因为场面比较火爆,网上也有一种声音认为今年书展成为了一个“文创集市”,和图书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了。而据记者的观察,此言差矣。2024年上海书展展销图书为16万种,而今年上海展览中心和上海书城两个主会场的图书展销品种就将近30万种,书展从来没有卖过这么多书。当然,几乎每个出版社都带来了自己的文创产品,不过记者询问多位出版社人士,得到的答案都是图书销售额和文创销售额“一半一半”,或者“还是书卖得更好的一点”。

上海书展一直强调“书展姓书”,再如何破圈跨界都要“以书为本”。当然以记者之见,上海书展之所以在读者心中地位如此稳固,不仅是因为书多,更因为书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万物生辉——科学照亮未知之境》就是一本及时、有深度又易于阅读的科技类好书。

作为“海上科普讲坛”科普丛书的第二本好书,《万物生辉——科学照亮未知之境》以独特的“科学家叙事”视角,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地球科学、化学、生物、医学健康、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科技研究成果及进展,展现了科学家们的探索历程和精神世界。据悉,《万物生辉——科学照亮未知之境》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科普图书品牌“智识塔”的重磅新作。“智识塔”品牌以原创科普为核心,自2023年推出至今,已出版40余种图书,密切关注最新趋势和热点议题,为读者深度剖析科技发展动态,生动解读前沿科技。

  根植传统    寻找解读传统文化的新视角  

如果想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复兴到什么程度,那就应该到上海书展来看看。上海书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呈现地。在这里可以看到最地道的汉服,尝到最正宗的传统美食,感受最中国的人间烟火,当然,也可以读到最精良的传统文化读本。

传统文化图书这几年一直是上海书展的热门读物,这种情况在今年显得尤为突出。团结出版社这次把《商解西游》一书带到了上海书展。由著名畅销书作家李光斗所写的《商解西游》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国学书,他从《西游记》里看到今天的为人处世之道。

李光斗告诉记者,重读《西游记》会发现,其实这部古典小说的内核远超神魔小说。鲁迅先生曾评其“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孙悟空前半段靠武力,后半段凭江湖交情取经,恰是某种现实写照。他还说:“从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关于创业、团队管理、个人成长等多方面的深刻启示。”而在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看来,《西游记》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书中“西天取经”的历程实则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

东方出版中心的《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同样给传统文化的解读以一个独到的角度。作为“解读中华文明标识”系列开山之作,《中国面孔》从全球文物藏品中精选50件展现“中国面孔”的代表性文物,从20万年前“北京人”面孔,到青铜时代的沉思者,从秦汉戍边将士到丝绸之路开拓者与海上和平守护者,通过高清影像与严谨考据,努力打开一个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

每一张中国面孔都有可能成为世界理解人类的共同语法。比如,8000多年前的草原“老祖母”以简练手法传递了先民对“人”的认知与精神世界的表达,成为研究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宗教与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我们为何会长着中国面孔?我们为何成为我们?在该书作者、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翁淮南看来:“这看似一个简单问题,其实是古老中国产生的哲学话题。透过中国面孔与中华民族的千年对话,能清晰瞧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还有一些书让人看到了中华传统的可贵。比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学林出版社的《“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叔蘋奖学金的百年传承》就呈现了中国人尊师重教的传统。叔蘋奖学金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希望工程”。1939年,在炮火纷飞的抗战年代,爱国实业家顾乾麟先生怀着“教育救国”的慈善理想,在上海创立叔蘋奖学金,在民族危亡之际,为寒门学子点燃“教育改变命运,教育改变国家”的星星之火。据悉,《“得诸社会,还诸社会”》是“申光计划”丛书系列推出的又一部力作,由王荣华主编。全书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历时最久、受惠最众、设校最广、唯一持续”的叔蘋奖学金背后的故事与精神。

文学是上海书展永恒的热点。记者这次在书展现场作的一次青年阅读调查显示,在50位18岁到28岁的受访青年读者中,有23人将文学作为自己阅读的首选内容,占到了46%。而确实,上海书展最热门的现场永远是文学图书的对谈和签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