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年雕刻传承密码,这所高校实践队开展一场跨越三城的匠心接力
2025-08-1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夏季的江南,暑气蒸腾,蝉声织网。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玉见非遗:玉石雕刻的跨地域文化共鸣》社会实践团队的十余名大学生在青石板的巷口疾步穿行,他们追的不是清风,而是一块玉的呼吸。记者了解到,七天里,同学们循着苏州的白玉雕、扬州的玉石雕刻、连云港的水晶,在三座城市与八位国家级、省市级玉石雕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探寻千年玉雕技艺的传承密码。

玉雕刻刀上的江南

漫漫时光里的坚守

苏州小巷有些狭窄,风却带着河水的凉意。苏州玉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葛洪的工作室藏在灰瓦深处,推门而入,满室柔光。葛洪带实践团队参观陈列柜,一枚白玉薄如晨雾,层层镂空处竟透出远山淡影;方寸之地,松鹤同栖,瀑布飞流,恍若一幅立体的吴门山水。苏工玉雕风格含江南文人气息,喜雕山水、花鸟、走兽等题材,如吴门画派与江南园林般美观。葛洪介绍,苏工玉雕不仅用料节省,小块玉能显大气,方寸之间能见天地,还善于根据玉的形色灵活设计,将瑕疵化为巧思。

“用现代设计解构传统纹样,赋予作品时代生命力。传承不是复制,而是用传统工艺讲当代故事。”葛洪取出几件苏工珍藏,招呼同学们凑近细看、上手触摸,冰凉玉料在掌心一点点回暖。学生们屏息观看,耳边只有刻刀与玉的私语。那一刻,他们懂了,苏工之“精、细、巧”,并不只是手艺的标尺,更是手艺人把江南刻进玉里的追求。一掌之间,见天地、见自己。

走进江苏省级玉石雕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德海工作室,案头上整齐堆放着厚厚的画稿与作品照片,字里行间、光影定格中皆透着匠人对玉雕艺术的执着。在和实践队同学的访谈中,汪德海说得最多的词是“熬”。熬灯油、熬寂寞、熬自己。“做手艺要耐住寂寞,沉淀积累方能厚积薄发;更要热爱生活、细察日常,让灵感源于生活;灵感落地时,需勇于尝试、不惧失败,让技艺在实践中精进。”临别时,汪德海特意赠予每位同学一本亲笔签名的自传,扉页上的字迹苍劲有力,既是对后辈的鼓励,也为此次交流留下了珍贵的纪念。

“水晶大姐”精雕水晶

让沉睡的矿石“说话” 

列车驶入紧邻东海的连云港,空气里有着海与盐的味道。连云港市东海县被誉为“世界水晶之都”,人口124万,其中约30万人从事水晶相关产业,队员们特地拜访了颇有名望的“水晶大姐”吴兆娥。

走进吴兆娥的雕刻基地,远远就看见吴大姐正站在门口,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在向大家热情招手。她身后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白色的字迹在红色底衬的映衬下清晰亮眼,瞬间让大家感受到了浓浓的热情与真诚的欢迎。

随后,吴大姐笑着领学生们进门,展架上整齐摆放着她的珍藏水晶。她指着那些亲手雕刻的作品,细细讲述创作中的故事,“看,这是东海的潮汐。”吴兆娥是土生土长的东海人,祖上一直从事雕刻行当,从小她就跟着父亲学习鉴别水晶、雕刻水晶。

为了做出好的水晶雕刻品,吴兆娥每次都要赶个早集,去寻找质量上乘的水晶原石。从选矿工到“水晶大姐”,她最骄傲的不是奖杯,而是让一块块沉睡的矿石开口说话:奔马、浪花、星辰、乡愁。她告诉队员们,“与水晶打了一辈子交道,我对水晶的热爱依然赤诚。”

一周的实践队之行倏忽而过,高铁掠过江南的稻田与盐田。传承是什么?是葛洪刀尖上的江南山水,是汪德海案头厚厚的画稿,是吴兆娥手里不断推陈出新的水晶,更是大学生们触摸到玉雕技艺的温润与传承温度,以及对梦想和热爱的孜孜不倦。同学们体会到,传承是技艺延续,更是匠心与时代的碰撞,守护文化根脉,待年轻一代接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