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里读懂上海,政策中看见未来
2025-07-27 生活

青年报记者 冷梅/文  施培琦/图(除署名外)

“我就是个爱溜达的北京爷们。”刚从湖南长沙出差连夜回沪的Fu大爷,一大早就跑完了步,骑着自行车来到富民路,和记者一起坐进这家他经常光顾的咖啡馆。“你们已经是‘沪九条’政策发布后第五家约我采访的媒体了!”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他脸上,这位在全网拥有40万粉丝的视频创作者,手机里还存着三年前第一条视频的素材——2022年4月,徐家汇空荡的街头,他骑着自行车随手拍了一段Vlog,自那以后,“我是常驻上海的老北京,我叫Fu大爷”开启了Vlog日更之旅,这也成为他与上海深度联结的开始。

三年过去了,镜头前的“素人”成了城市故事的捕捉者。瑞金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下,百年建筑尘封的历史深处,都留下他的身影。今年,他还参演了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菜肉馄饨》。“有人说我是‘上海野生代言人’,其实我就是个记录者。上海的故事太多了,我只是碰巧站在了镜头前。”他笑着说道。

  望初心  

弄堂箴言成了创作心法

刚开始拍视频那会儿,Fu大爷还在弄堂里学过上海话。一位上海老爷叔的话,让他记忆犹新,以至于现在每次剪片前都会想起。当时,爷叔告诉Fu大爷,北京人讲上海故事这个赛道早晚会火,“但是,做事一定要有底线,给人添麻烦的事别做,下三滥的事更别做”。

这位数学系出身的创作者,把老爷叔的话翻译成了自己的“创作公式”:用概率思维规避风险,用好奇心挖掘内容。“我拒绝很多探店,目前也不做直播带货。不是不爱钱,是怕粉丝冲着我去了,却得不到视频里的待遇;更担心带货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信任一旦崩塌,就再也挽回不了了。”他解释道,“这种不可控的风险,我从一开始就不想碰。”爱惜羽毛也成为Fu大爷一直以来内容创作的底线。

三年来,他保持着“每天剪辑5分钟”的习惯,视频内容从晨跑、逛菜场到探访老建筑、参加文化活动,始终围绕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展开。“有人说我正能量,其实我只是心态好。我是‘傻人有傻福’。拍视频就像过日子,你对生活笑,生活也会对你笑。”他坦言,自己从未刻意设计过脚本,“昨天返程,在长沙机场看到带屏幕的行李车,觉得新鲜就拍了,粉丝留了不少评论,这种互动特别有意思。”

  述成长  

从“拍自己”到“接世界”

全网粉丝量突破40万,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破400万,搭乘“流量直升机”,Fu大爷内容创作的浪头越掀越高,随之而来,他的创作边界也在不断扩大。“最开始就拍自己的生活日常,后来不断有合作方找到我。”他还记得去探访大光明电影院的经历。上世纪,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享有“远东第一影院”的美誉,是当时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地标。由于其能第一时间放映好莱坞电影,上海又有着独特的魅力,所以日本富豪将到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作为周末度假的保留节目。“这些历史细节,连很多上海人都不知道,太有意思了。”Fu大爷说。

类似的“上海深度探访”成为他内容创作的特色。去年进博会期间,他作为网络大V被邀请到进博会现场参观;今年,芬兰外交部邀请他参观当地医院,他顺势对比了上海的医疗水平,“粉丝留言说‘上海的技术更牛’,这种文化自信的碰撞,让视频的推广内容更有传播力。”

他的创作视频里,既有外滩的璀璨夜景,也有弄堂里10元一碗的阳春面;既有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故事,也有当代年轻人的创业日常。“有人说我像‘城市考古学家’,其实我只是个好奇宝宝。”Fu大爷笑称,“上海最妙的是,你走两步就能摸到历史,转个弯就能遇见惊喜。”

Fu大爷的视频里充满了上海生活的活色生香。视频截图

  “沪九条”  

“春天”藏在细节里

“沪九条”政策发布让Fu大爷顿时眼前一亮——“其中,第六条‘开放更多创作场景’,这比什么都让我激动。”Fu大爷难掩兴奋,“以前想进某些单位拍摄,得层层审批,现在有了政策支持,相当于给创作者开了‘绿色通道’。”

他以瑞金医院的拍摄经历举例:“我想拍一条关于上海的医疗水平的视频,试着联系了网信办,本来没抱希望,结果当天就收到回复,医院还特意安排了参观手术室。”类似这种“以前不敢想”的机会,Fu大爷相信,随着政策红利发酵会变得越来越多:“未来可能还有机会进科研院所、老厂房拍摄,这些场景里藏着上海最真实的肌理。”

对于政策中提到的“资金支持”,他有自己的看法:“上海人谈钱特别坦诚,朋友之间做生意也会说,‘成本100元,卖给别人120元,卖你110元,赚10元是情分’。这种对商业规则的尊重,比单纯给钱更重要。”

关于“建设创作者聚集区”的条款,更让他感觉找到了“组织”。“以前拍视频是一个人瞎闯,现在知道去哪里找同行头脑风暴了。”他说,“杨浦和黄浦的创作者聚集区,对我来说不是办公室,而是‘灵感加油站’——碰到不懂的历史问题,能找到专家;想拍新领域,能找到搭档。”

没有场地牵绊,这种“轻量化合作”很对他的胃口:“我不需要固定团队,手机就是全部设备。但有个交流的地方很重要,比如上次和其他博主聊到‘回力球起源’,聊着聊着就挖出了上海与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百年渊源,这种碰撞太值了。”

  吸引力  

从“误解”到“着迷”

“小时候听人说上海人‘排外’,来了才发现根本不是。”Fu大爷坦言,自己对上海的感情经历了“反转”,“上海话里有那么多舶来词,‘沙发’‘咖啡’都是,这种包容本身就是文化自信。”而随着日渐了解,他对上海的认识也从点到面,直到深入城市肌理,变得更加丰满而有厚度。

他最爱逛的不是外滩,而是遍布全市的社区食堂。“15元能吃两荤一素,爷叔阿姨会主动跟你搭话,教你怎么用上海话点单。”在他看来,上海的魅力藏在细节里:“早高峰地铁里,有人小跑着给老人让座;下雨天,便利店店员会主动递伞。这些瞬间,只有你走得足够近,才能感受到,才会让你越发深爱上海。”

去年,他在视频里讲述了上海收留两万犹太难民的历史。“很多人留言说‘第一次知道’,其实这就是上海的底色——低调却有力量,充满了人文精神。”他感慨道,“我一个老北京人,越是了解上海,越是深爱这座城市。”

  生活观  

“高性价比”的上海式生存

“总有人说上海生活成本高,其实是没找对打开方式。”Fu大爷就很想“回怼”网上那些喷“沪币”的人。他给自己算过一笔账:“在上海不需要天天吃大餐,社区食堂就能解决一日三餐,也可以去弄堂里吃碗面,一个月伙食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只要你要求不高,吃饱喝好完全不在话下。上海妙就妙在‘多元’,你可以住豪宅,也能在老房子里过得有滋有味,充满市井的烟火气。关键是它给了每个人选择的权利,这种自由特别珍贵。”

聊了个把钟头,Fu大爷心中满是对未来创作环境升级的期待。采访结束后,他熟练地跨上自行车,背影融入上海的活色生香中。沿途便是创作现场,手机支架常常在车把上晃晃悠悠,这个大V虽然红了,却依旧很“野生”。他坚持着自己的主张和认知,就像他这三年的创作路——不刻意、不急躁,却在不经意间,记录下了一座城市最生动的模样。

“沪九条”来了,更多创作者会像他一样,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上海的街头巷尾。而这座城市的故事,也会在这些镜头里变得越来越鲜活、越来越厚重。就像Fu大爷所说:“上海从来不需要‘代言人’,它自己的故事,就足够动人。”

▍    Qa 生活周刊×Fu大爷

Q:拍过最“冷门”的内容是什么?

A:拍过最“冷门”的内容,是我穿着国安的队服去申花队主场看德比大战,为什么要这么穿呢?就是要证明我自己的立场。但是即便如此,上海球迷也没有“喷”我,他们都认识我,知道我虽然是个老北京人,但是也算半个“上海人”;这一点就很能看出上海人的分寸感以及包容度。

Q:“沪九条”之后,最想拍什么?

A:我很喜欢研究上海的建筑。最想去张江实验室看看,听说那里有很多“黑科技”。还有那些老厂房改造的文创园,想知道旧机器和新创意碰撞会是什么样。

Q:能给新创作者提一句建议吗?

A:别想着“火”,先想想“值不值得”。上海的弄堂里藏着一句话:“慢慢来,比较快”,拍视频和过日子一样,急不得。

青年报记者 冷梅/文 施培琦/图(除署名外)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