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出题、青年揭榜,“揭榜挂帅”让AI青年身体力行解决“真问题”
2025-07-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施培琦/图、视频

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在上海开幕。当天,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中国青年人工智能先锋对话”活动在上海徐汇西岸举行。

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采取“政企发榜、竞争揭榜、开榜签约”的方式,吸引了广大青年学子踊跃参与。其中,由团上海市委、徐汇区联合承办的人工智能主擂台赛,有39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大型央企、头部科技企业参与榜题发布,全国506所高校的13700余名学生报名参赛。

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出题,出的是什么题?广大青年揭榜后又是如何攻克难关的?在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产业中,“揭榜挂帅”擂台赛给青年人才带来了什么?发榜单位和揭榜团队都有话说。

  政企出题    以赛题为火把,聚焦行业痛点“真问题”  

“在人工智能领域里,最重要的就是青年,所以揭榜挂帅的背后运行逻辑,是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生态,连接高校和企业,连接人才和解决方案,覆盖整个科研到产业发展的周期和链条。”中国电信CTO、首席科学家、TeleAI院长李学龙提炼出了揭榜挂帅的三个要素:谁出题、谁揭榜、谁评价。

谁出题?李学龙认为,企业要根据一个产业的问题进行凝练,要确保问题是真的、是行业的痛点,是共性的、有挑战的。他举例说,自己研究相机的成像和图像处理,在和一位眼科的青联委员聊天时,聊到青少年的近视程度跟一个地区的绿化程度有什么关系,于是合作研究了一个很好的成果。“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真问题。”李学龙说,自己所在的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聚集了大批年轻人,他们都是能够解决产业问题的“揭榜人”。

在李学龙看来,对“揭榜人”要有足够的信任,而年轻人揭榜后怎么去评价?他举例说,前段时间他们在探讨远洋通信时怎么保持通信通畅,这在中国电信是一个很正常的问题,当时团队有个年轻人提出了“生成式智能通信”的解决方案,虽然当时内部争议很大,但最后还是支持他去做了实验,“这个(方案)是一种以‘计算’换‘带宽’,它是改变未来通信的一种范式。”李学龙说,这个例子说明,即使评价人是各行业的专家,评价体系也是要放在不同发展阶段,是要实践检验的,是动态变化的。

“我们以赛题为火把,点燃了关键技术攻坚、产业落地、人才孵化所聚合的篝火,我们希望能够点燃这个‘星星之火’。”华为云开发者支持与运营部部长林华鼎说,华为公司已经连续三年在“揭榜挂帅”擂台赛上,把战略需要发布成了赛题。他认为,根技术是AI创新的基石,而赛场是根技术从“能用”到“好用”的试炼场。三年来,“揭榜挂帅”平台帮助华为公司跟学界进行了深度对接,有1000多所高校、6000多名青年才俊参与了华为公司的比赛,提交了800多份覆盖AI、云计算、边缘智能等方面的创新方案以及代码,涌现出了300多位高质量核心人才。

“通过这个比赛以及日常与学校的互动,我们总结出了一套‘课、学、练、赛’方法论,我们希望这套方法论能够帮助更多的学校和同学在日常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发挥作用。”林华鼎说,除了参加“揭榜挂帅”大赛,华为公司也长期开展难题揭榜赛,把所遇到的产业难题公布出来,目前已累计31期,近三年的竞赛成果,解决了业界300多个难题,挖掘了10万多名人才以及80多万的深度开发者。

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主动对接企业真实需求,在产教融合上发力。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王震说,学校将产业真问题融入教学,把企业的一些实际需求转化为教学案例,来提升学生对工程问题的落地以及解决能力。同时,学校将实践比如“揭榜挂帅”项目,设定为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以及研究题目。“除了高校的老师,我们还引进企业的导师和高校老师共同推进项目的完成。”通过以赛促学、以创育人,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青年揭榜    在实践中学,

身体力行做对社会有用的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何天尧,是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擂主”。2023年初,他带领团队参加“揭榜挂帅”专项赛时的赛题核心,是攻克“摄像机的公里级精准定位”。

“更通俗地讲,就是如何利用部署于铁塔上的摄像机,侦查安全隐患和违规行为。”何天尧说,这是一个现实场景下的真问题,考验的是团队多学科交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擅长光学成像的同学建模基础的相机和畸变模型,擅长地理遥感的同学建模视野范围内的地理模型,应对祖国大地上复杂地形。但上述传统技术仍难以应对设备机械结构以及复杂环境因素带来的几百甚至上千米的定位误差。

于是,他们引入AI技术寻求突破,利用视频跟踪设计算法实时校正机械误差,利用大模型的全景分割与深度估计能力感知环境细节,使得公里级定位平均误差被成功降低50%以上。这一创新,不但助力他们夺得“擂主”之位,更让“千米定位”这一原本遥不可及的梦想得以实现,为土地管理和高效搜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

这次参赛经历让何天尧真切感受到了AI技术的价值,也成为他投身AI事业的起点。如今,何天尧已就职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我觉得AI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在各行各业找到自己的一个发力点,像‘揭榜挂帅’这种赛事,可能有几十甚至上百道赛题,由各个行业不同领域的专家来提出他们的‘卡脖子’问题,他们可能对AI领域不是很熟悉,而作为AI年轻人,则可以思考在这些行业里我们可以做什么。”谈及参赛的收获,何天尧说,比赛给年轻人提供了各种在实验室里遇不到的具体场景,也让大家明白,需要身体力行去做对社会有用的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博士生张帅杰目前正在备赛今年的擂台赛,他和团队报名的榜题是“基于人工智能高效利用浅层地热能的能量桩智能设计平台”。他表示,整个备赛过程中团队收获了很多,“我们研究的是比较传统的工科,通过这个比赛,把我们研究的方向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让我们传统工科焕发新的生命力,整个团队的科研技术也是更上一层楼。”张帅杰坦言,在与企业专家沟通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学会了把复杂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工程语言,这种“翻译”能力对未来的成果转化非常重要。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孙以宁和团队今年选择的榜题是华为公司的“大模型推理调优”。他认为,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是在实践中学,是在做一个实际的项目、解决一个实际的需求中学。“参加‘揭榜挂帅’,能够为我全面深入地学习大模型相关知识提供一个很好的牵引。”孙以宁说,他和团队的选题聚焦于小参数大模型的推理性能与速度提升,可以很好地应用在自动驾驶这样资源有限同时对模型性能要求很高的领域,“我很期待能够把我们的成果应用到华为的创新实践之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