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会论坛上青年海归科技对话,这位院士揭秘具身智能与物理世界的连接
2025-07-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当“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节点交汇,一场聚焦青年海归科技力量的浪潮,在黄浦江畔奔涌激荡。今天(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分论坛“归潮新声:青年海归科技对话”在上海西岸智塔启幕。

现场汇聚了院士专家、企业领袖及青年海归代表,以全球视野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革命、人才强国战略与产业融合新路径,展开深度探讨与合作,共同见证模速空间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揭牌。

具身智能到底如何连接物理世界造福人类?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在主旨演讲中向公众揭开谜底。

■ 张建伟院士:人工智能已经从现在的数据智能进入到物理智能

在主旨演讲环节,四位演讲嘉宾以国际化科研实践,诠释“归潮”力量如何驱动技术革命。其中,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以《具身智能连接物理世界造福人类》为题,揭示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实体经济。

张建伟认为,经过了30年的低潮,今年看到人工智能爆发性的增长,堪称压力和机遇并存。由于算力多年指数级增长、大数据的驱动、开源算法日新月异的发展,给人工智能提供了不断在物理世界学习新机会。“知行合一”是下一个从现在的数据智能到物理智能的一个重要的转型节点。从生成文本、生成图像、生成电影到生成机器人的行为,是下一步在物理世界特别有重要性的一个方向。从人形机器人自驾驶,到未来的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

“当AI融入机器人、感知、通讯、新材料、新能源,给我们提供了创新的无数种可能性。AI和具身智能应该先在最有用的社会需求场景做应用。”那么什么是最有用的社会需求呢?张建伟举例介绍说,比如未来智能制造、出行、医疗、农业、家务、教育和自然探索等,都属于非常有意义的应用。

张建伟透露说自己的一个博士生如今在上海创业,在做养老机器人的研发和推广。又如清华的团队已经将3D点云技术做成全世界细分领域的头部。3D点云相机上所有的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都能快速实现眼睛和大脑融合在一起,做到零代码交付。“我们现在也在布局一个农业机器人的项目。我有一个从欧洲学成归国的学生,秉持环保理念,致力于做废弃电子产品的拆解,让具身智能可以投身环境保护应用领域。我的另一个博士生也在上海也开了一家公司,把人的运动模型和丛林数据的感知融合在一起,在做特效视频编辑。我的一个学生做了打乒乓球的机器人,他跟机器人打了六千多个来回,邓亚萍前几天还去玩了圈。这个机器人每天都在长进,这位学生还为机器人融入了26个电机,于是,机器人还拥有了微表情。”

■ 用多模态办法做具身模型是未来重要赛道

那么,人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对于这个许多人关心的话题,张建伟认为,人工智能要模仿人的智能面临超大挑战。现在的ChatGPT、DeepSeek,还有人形机器人等,只能模拟人的智能方面的一小部分。在创意、精细操作、环境感知、共情交互等方面,具身智能和人比还差得很远。

谈及未来前景,张建伟认为,现在国外非常重视机器人的落地,机器人可以在工厂做装配,未来机器人在通用场景应用上的前景非常广阔。“大模型给机器人提供了基础模型,机器人大脑让机器人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甚至能参与高考。因此,现在用多模态办法做具身模型是公认的未来的重要赛道。当然,这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他还指出,未来想要通过具身智能解决物理世界痛点问题,海外学者应该形成共赢理念,遵循以人为本的伦理治理,注重产学研国际合作,应对全球重大挑战,跨学科交叉协同,共创和谐世界美好生活。

在主旨演讲环节,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王晓刚在《世界模型:搭建AI通往真实世界交互的桥梁》中,分享与世界模型协同交互的生成式智驾方案,通过4D仿真复现、强化学习、仿真测试验证等方法,“开悟”世界模型理解真实世界,实现数字世界向物理世界的跃进。

智平方科技创始人郭彦东则以《归潮智造:中国引领科技制造业新时代》为题,呼吁海归人才把握时代机遇。如今的中国,正成为科技制造业创新的沃土,中国具备辽阔的机器人市场,未来希望用中国的人工智能与硬件供应链,做世界的新终端。

■ 政策与平台双轮驱动,赋能海归创新创业

活动现场,由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徐汇分会会长周秀芬,徐汇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才局局长周晨蔚共同揭牌的“留学归国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模速空间”正式发布,模速空间副总经理张韵详细介绍这一“海归精英施展才华的新舞台”。

为推动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科研力量与资本、产业资源精准对接,让实验室的创新成果更顺畅地走向产业化,为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有限公司、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上海临港科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徐汇资本四方签署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框架协议。

在圆桌讨论环节,市欧美同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市欧美同学会徐汇分会副秘书长、临港科创投资总经理吴巍,徐汇区高层次人才事务中心主任邹小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科创加速中心生态拓展助理主任刘晨,电子科技大学高新与国际合作处副处长袁俊榆,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产教融合中心主任杨旸,它石智航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丁文超,智在无界创始人,北大计算机学院长聘副教授卢宗青就“协同筑生态·智汇共发展——海归人才与产业创新的共生之路”展开探讨,共话打破壁垒、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机制、加速成果转化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