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图推出“苏河两岸忆抗战”系列讲座,这条马路见证了军民抗战的英勇不屈
2025-07-28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

如今的四川北路熙熙攘攘,一片祥和,但其实这条马路曾经浸染鲜血,也是中国军民坚贞不屈、英勇抗战的见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静安区文旅局和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静安区图书馆等承办的“苏河两岸忆抗战”系列讲座,第六期邀请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军带领读者走进一段历史。

马军告诉读者,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位于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的大桥大楼被改建为日本宪兵司令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里进一步沦为特种监狱,成为了一个充斥着刑讯与暴力的“魔窟”。在这栋看似普通的7层建筑里,被捕的仁人志士的抗争从未停止。

中共地下党员金若望(《繁花》作者金宇澄之父)便是其中一员。1942年,年轻的金若望因参与抗日活动不幸被捕后关押于大桥大楼。面对日军的严刑拷打,他始终坚守信仰。他化名程维德,与同志假扮兄弟来隐藏真实身份,即便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也始终保守着组织的秘密,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青年革命者的忠诚与担当。

鲁迅先生夫人许广平的遭遇同样令人动容。在关押于大桥大楼的日子里,敌人为了获取文化界的抗日名单,以释放为诱饵对她进行威逼利诱,但许广平始终不为所动,紧咬牙关,拒绝透露任何信息。在狱中,她遭受了残酷的折磨,获释时已是遍体鳞伤,连亲友都难以辨认。这位在文化界有着重要影响的女性,以自己的不屈展现了中国青年在民族危难时刻的铮铮铁骨。

在大桥大楼的历史中,还有一群来自异国的青年,他们同样在日军的暴行下展现出了抗争精神。这群杜立德航空队的飞行员们于1942年在轰炸东京后被俘,被关押于大桥大楼。在日军军事法庭的非法审判下,8名青年飞行员被判处死刑,3人随后遭枪决,但其余5人在改判无期徒刑后,仍在长期虐待中坚守尊严。他们中有人因营养不良病死狱中,有人在辗转北平集中营的40个月里受尽折磨,却始终未向侵略者低头。这些异国青年的抗争,与中国志士的不屈相互映照,共同谱写了反法西斯战争中人性的光辉。

“今天当我们走过四川北路,或许很难想象脚下这片土地曾浸染鲜血。”马军在讲座中这样强调,“但历史不容遗忘。”他指出,这些青年们的不屈精神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马军呼吁,要保护好上海市的革命旧址遗址,通过这些历史地标,让人们能够追寻先烈的足迹,感受他们当年的抗争精神。唯有铭记这些“魔窟”中的罪恶与反抗,才能真正守护今天的和平,让八十年前青年们的不屈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世界的和平稳定而努力奋斗。

据悉,静安区图书馆自2025年1月起推出“苏河两岸忆抗战”系列讲座,该活动旨在通过历史档案与文献梳理,全景展现苏州河下游地区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作用,传承民族精神。 ‌系列活动聚焦苏州河两岸的战时景象,包括双方作战、工厂内迁、市民逃难、日本宪兵暴行等历史事件,通过文献与实物展示,力求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