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拿起AI工具,他们会创造什么?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 记者 吴恺/图
人工智能要从娃娃抓起。在这样一个盛会上,少年们发出自己的科创之声。7月28日,以“科学素养视域下的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为主题,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红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指导,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承办。近千名青少年、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参与并探讨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路径与未来图景。
※ 少年强音,10后闪耀舞台 ※
“在紧急车辆使用路口时,如果遇到堵车,可以变红灯为绿灯,拯救人民财产安全”“我希望通过编写编程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一个个青少年,在屏幕上争先展示自己的设计发明。当学生拿起AI工具,他们会创造什么?小区废用电池回收站、桥梁监测报警装置,这些奇思妙想的工具,都是孩子们的答案。
论坛上,两位“10后”少年自信登台,带来“少年TED秀”,分享他们在AI学习、实践与创新中的真实经历、项目成果和奇思妙想。来自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吴梓豪讲述了他用大数据解码诗词文案的故事,分析诗人和时代风格,从“诗仙”李白,到“诗圣”杜甫,都与大数据相融合。他感慨道:“在反复实践中,这次传统文化和创新技术之间的碰撞给予了我的灵感。”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黄雪润则现场展示自己用AI代码制作的歌曲,并分享感受:“当古典的韵律遇上诗意的词句,通过AI的算法重新编织传统与现代,从作词到作曲再到录音棚录制,这段经历让我明白科技不是艺术的对手,而应是激发创意的画笔。”同时,为了让独居老人们不再孤独,她还发明了陪伴独居老人的智能体,并研发了一款智能喂鸟器,不仅可以识别不同鸟类,还能记录鸟类的活动数据:“这些珍贵的资料未来可以为鸟类研究和环保机构提供支持,让AI成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桥梁。”
※ 跨界论道,“人机协作”圆桌破解AI教育热点 ※
在论坛上,与会嘉宾进行了圆桌会议,围绕青少年真实困惑展开热议。上海市大同中学校长应华结合AI教学实践,强调其在个性化学习中的价值,同时呼吁筑牢伦理与数据安全防线。
“行业亟须‘破界型’人才,需融合顶尖数理能力与人文艺术素养,未来AI领袖必是科技与人文的交响者。”上海阶跃星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姜大昕提出。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鲍华认为基础教育重思维启蒙、高等教育强学科交叉,倡导构建全学段AI通识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埋下“科技种子”。B站知名UP主图灵的猫(王依然)则提出,趣味科普能化解AI“高冷”形象:“它是播种‘兴趣基因’、弥合学术与公众鸿沟的关键桥梁。”
论坛现场,还举行了“人工智能从娃娃抓起”系列科普丛书第三册——《探索人工智能(Python篇)》的新书发布仪式。该丛书由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高校及科研机构精心打造,旨在构建校内外结合的AI教育体系。新发布的Python篇标志着青少年AI学习从图形化启蒙向代码实践进阶,为青少年系统掌握AI核心工具提供了权威读本。论坛还隆重表彰了在“第四届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与编程实践活动”“第五届长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等赛事中涌现出的优秀选手代表。
本次论坛不仅是一场前沿理念的交流盛会,更清晰地传递出上海的决心,将持续深化青少年AI教育,联动基地学校生根发芽,推动新课程广泛覆盖,搭建更广阔的实践舞台,让“四位一体”的创新沃土更加丰饶。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 记者 吴恺/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