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主创:曝光历史真相,也激发当下中国人骨子里的力量
2025-07-28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视频

正在热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7月28日来到上海路演,影片导演申奥携演员刘昊然、高叶、杨恩又接受了沪上媒体的群访。南京大屠杀是让全体中国人悲痛的一段历史,这部影片以全新视角展现“中国曾经经历过什么”的同时,申奥和刘昊然都表示,也期待让当下更多的年轻观众“对中国为什么能从那样的环境走向繁荣富强有更好的认识”。

影片故事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它以1937年南京陷落为背景,聚焦吉祥照相馆内的七个老百姓。面对日军的子弹与屠刀,他们手无寸铁但以底片作为“武器”,将日军炫耀战绩拍摄的暴行影像变成了反击日军的“子弹”。

这些小人物并非天生英雄,他们曾恐惧、挣扎,却在目睹暴行后选择挺身而出,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真相,展现了中国人在绝境中守护真相与大好河山的坚定信念。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角度?申奥导演同时也是编剧之一,他透露,自己“是受到了一个老电影的启发”。1987年,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电影《屠城血证》,让“本身就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胶片相机忠实用户”的他非常有创作的冲动,“我们也迅速联系拿到了版权,然后进行了一个新时代的改编”。

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冲洗照片的申奥,一直认为照相馆“是一个凝聚了所有幸福美好瞬间的地方”,但是在战争期间,“在铁蹄踏破南京的时候,这个照相馆里面充满了需要被掩饰的罪行,也充满了需要被曝光的真相”。

选取了这个角度之后,申奥觉得还不够,所以他在电影的后半段,在残酷的题材之后用了温和的手法,让中国当下的美好的当年的残酷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所有关于这场战争,关于侵略者的劣迹,我们的历史课本上和其他影视作品其实都已经表现过很多次了,”他说,自己期望观众能看到普通的、朴素的劳动人民“在这种战争背景之下所能绽放出来的人性的微光”。

所以,他在给电影敲定英文名称的时候,没有直译《南京照相馆》,而是选择了《Dead To Rights》,“这个英文片名直译就是铁证如山,证据确凿,跟我们的片中想传达的主题是非常一致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也会给人一种向死而生、矢志不渝的情绪”。

申奥所说的“普通人的人性微光”,就是片中七位南京百姓的群像,他们生动展现了普通人从求生到抗争的觉醒历程,演员们的诠释更是让这些角色更加鲜活。刘昊然饰演的阿昌,先是冒用学徒身份保命,最后冒死传递罪证底片,刘昊然曾经在采访中提到这种转变其实是阿昌“骨子里的东西被激活”。

刘昊然曾于7月中旬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到“演员就像是时代的显影师”,“一个个立体鲜活的角色便是历史坐标的切片”。他在此次的采访中也进一步诠释了这些话的含义:“显影是从胶片变成照片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最早的记录一定是胶片,去传播结果的一定是照片,但显影环节非常重要,它需要时间和剂量的精准,演员工作就是如此,用自己最好的状态和自己觉得最精准的表演去呈现,把作品变成动态的影像去传递给各年龄段的观众。”

刘昊然的名字是阿昌,演员高叶扮演的角色叫毓秀,两位演员都很喜欢角色的名字:“它们其实代表着角色的底色,以及一些美好的寓意。”高叶对此也有自己的解读:“毓秀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无论男女,无论在劫难之前身上是否有怎样的缺点,但在家国大义面前,每个人都会从潜意识里迸发出他们自己也许都不知道的坚韧勇敢和担当,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会作出的选择。”

这也正是申奥导演想传递给观众的主题。“我们拍摄这个电影,除了会让观众感受到极度的悲愤以外,更重要的是希望激发出观众心中的一种力量——我们希望观众能化悲愤为力量,去激发他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的勇气。”他说。

让主创们欣慰的是,他们在各大城市路演的时候,都会告诉观众这部电影没有“彩蛋”,“但看完电影推开电影院的门,看到现在的中国,这样繁荣的中国”,高叶说他们总会特别感动,“正是这样一群朴素、坚韧、勤劳的中国人,创造出了一个这样的新中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