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荷”成金 、推广阅读、AI进山记……申城高校师生暑期里深入行走中国
2025-07-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探索蘘荷产业升级路径、推广阅读、用AI点亮乡村梦想……暑假行将过半,来自申城多所高校的师生深入行走中国,把奋斗精神融入青春血脉,用青春力量书写时代答卷。

@江苏如皋

让蘘荷从田间“小菜”蝶变产业“大餐”

蘘荷,作为兼具食药价值的姜科植物,广泛种植于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在2020年被授予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蘘荷药用价值高,据《本草纲目》记载,具有祛痛助眠、活血调经等功效,被誉为“亚洲人参”。然而,受到季节性与保鲜技术的限制,蘘荷目前仅作为地方特色食材食用,药用价值未充分发挥,市场覆盖范围有限。

如何深挖蘘荷的药用潜力,助其突破鲜食局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今年暑期,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荷塘越色”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苏如皋,通过田间调研、政企对接与专业赋能等方式,探索蘘荷产业升级路径,助力药食同源中草药价值提升,同时,打造“蘘荷IP+中式芳疗”融合模式。

调研发现,下原蘘荷种植面积约3000亩,已形成“公司+经纪人+基地+农户”的成熟运营模式。但蘘荷的采摘期仅在每年7~9月,冷藏保鲜至多20天,导致其主要作为鲜食蔬菜消费,药用价值难以有效转化,产品附加值较低,销售市场局限于江苏省内。基于此,团队撰写了《下原镇蘘荷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分析产业瓶颈,为探寻蘘荷转型升级路径奠定基础。

结合药学专业优势,团队关注到蘘荷作为姜科植物,富含挥发油,在精油开发领域具有显著潜力,可以适用于芳香疗法。团队据此提出以开发蘘荷精油为核心、构建“蘘荷IP”为主体的产业升级路径。

为深入了解芳香疗法,探究蘘荷转型方案的可行性,团队特邀国家一级调香师王健玢开展专业培训,系统学习芳香疗法的原理、应用价值与调香技艺,并掌握多种基础按摩手法。将所学用于实践,团队在如皋申丞护理院启动中式芳疗试点,与护理院护士协作,使用精油为老人提供经络按摩,其即时舒缓效果赢得老人舒适体验反馈与院方的认可。这次成功的试点为团队未来铺开芳疗应用场景奠定了基础。

为深化实践成果并探索长效合作,“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还在如皋长寿未来农业园正式揭牌,校地合作由此开启新阶段。记者获悉,目前,华理团队已在实验室初步提取出蘘荷精油,后续,还将重点推进精油配伍调试、课程完善及市场推广,加速产业模式落地。

@新疆喀什

“读红色经典做信仰传人”沪喀两地文化交流

这个盛夏,在新疆喀什,上海大中小学教师组成的专家授课团队一行15人则带去了文化育人“大礼包”。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指导,上海商学院、上海高校阅读文化育人联盟和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主办的“读红色经典 做信仰传人(第五季)”之沪喀两地文化交流活动盛大举行。

启动仪式上,上海商学院为喀什第六中学的师生捐赠图书800余册,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捐赠有声图书45本。上海商学院教授李强、上海海洋大学老师徐凌、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徐慧倩老师分别以《走近唐宋八大家》《关心海洋 认识海洋 经略海洋——跟着海豆去看海》《从一盏灯看上海——非遗灯彩里的海派匠心初探》为题,向100余名师生代表进行了授课展示。上海商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昕辉还重点介绍了“读红色经典 做信仰传人”阅读品牌以及本次授课情况。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上海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劳晓芸介绍,此次沪喀两地文化交流活动以传统文化、红色经典阅读和非遗为媒,助力实现大中小贯通和全要素联动,加强互学互鉴,共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启动仪式后,授课教师团队分赴巴楚、莎车、泽普和叶城开展授课活动,以文化讲座与实践项目两大板块,通过多元化的形式为喀什地区中小学生输送丰厚的文化滋养。

在巴楚胡杨书院,上海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中心兼职教研员邹竑以“诗画光阴”为蓝本,阐释节气和节日因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的内涵,引导学生认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非遗传承中学会动手、设计和爱劳动。巴楚县第二小学学生艾克代·买买提依明说,节气和节日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一代又一代的人连在一起,让我们永远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

上海政法学院警务学院教师刘泽鑫从《法学野渡》一书中来看生活中的遵纪守法,向学生们普及了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等四大内容,启迪学生增强法治意识……

此行,文化润疆团队还进行了非遗灯彩制作、AI设计体验、经典名画临摹、国防知识互动,通过沉浸式项目让参与者深刻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

@韶山市杨林乡

大学生实践团赴韶山展开AI科普

让AI之光照进乡村。为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在乡村地区的普及路径与挑战,助力乡村儿童拥抱科技浪潮,暑假里,上海交通大学“AI进山记—乡村儿童人工智能接触与挑战”社会实践团奔赴湖南省韶山市杨林乡,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此行聚焦乡村儿童群体,希望通过实地授课、深度调研与访谈,了解乡村地区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需求与困难,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推动教育公平贡献交大智慧。

从深入调研了支持乡村儿童科技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到重点访谈10余名具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再到AI课堂进乡村点燃孩童科技梦,实践团做了精心的设计。

在AI科普课程上,实践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及其对未来生活的深远影响。实践团成员们还通过互动演示、趣味问答和简单的AI体验环节,将看似高深的AI技术以孩子们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极大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课堂上气氛活跃,为乡村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大门。“AI进山记—乡村儿童人工智能接触与挑战”社会实践团团长赵晨媛,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在读博士生,她认为,乡村儿童在人工智能接触上还面临诸多挑战,急需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

“AI进山记”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科技新知的传播,更是一次深情对话与扎实调研。“未来,我们将对接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开展类似的活动,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进一步为人工智能教育在乡村地区的落实贡献力量。”赵晨媛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