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8000人安全转移,海塘筑起“安全坝”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台风“竹节草”来袭,崇明三岛迅速拉响了防御警报。在一夜之间,一场关乎生命安全的紧急转移悄然完成。记者从崇明区政府获悉,截至7月30日上午10点,全区老旧房屋、建筑工地等危险区域人员应转尽转,8000余人被安全撤离至遍布全区的临时安置点。
安置点:风雨中的避风港
陈家镇安置点
崇明陈家镇老年大学临时安置点内,空调送出丝丝凉风,隔绝了窗外的疾风骤雨。来自附近地铁崇明线工地的二十多名工人,此刻正享受着难得的安宁。昨晚十点,他们带着简单的行李从工地撤离,被妥善安置于此。
“集中在这里,空调、住宿,水,还有临时吃的用的都有,早晨还有开水、泡面。”工人谭先生说道,“对我们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安置非常满意,很感谢。”安置点内,有人正通过视频向家人报平安,有人聊天刷手机消磨时光,还有人抓紧时间补觉养精蓄锐。工人陈先生表示:“生活方面安排得很不错,住宿条件都非常安全。”
记者了解岛,陈家镇共设置了3个这样的避风港,349名群众在此得到庇护。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充足供应,公安、医护人员和乡镇干部全天值守,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医生及时救治工人
30日上午,安置点就发挥了关键作用——陈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陆思淳及时救治了一名突发头晕的工人。“他有高血压史,匆忙撤离时忘了带药。”陆医生迅速判断,紧急给予降压药物处理,并指引他后续治疗路径。这方小小的空间,成了风雨肆虐时最温暖的所在。
工程防线:拴上“安全带”
施工人员对龙门吊进行加固作业
面对“竹节草”的威胁,崇明重大工程现场严阵以待。沪渝蓉高铁崇明段全线工地从7月29日晚起全面停工,转入抗台模式。
在庙镇崇太长江隧道3号井施工现场,巨大的龙门吊成为防风重点。30吨重的钢铁身躯正被施工人员用多重“安全带”牢牢束缚——电动夹轨器与普通夹轨器双重锁定,再加上坚韧的缆风绳牵引固定。“每个钢筋加工厂都设置了10到15根缆风绳,降低台风对厂房的冲击。”项目安全环保部部长王震解释。另一台龙门吊不仅停止作业,吊具也被谨慎拆卸。
在东平河特大桥制梁场,近200名施工人员有序撤离。这里同样是一派加固景象:钢筋车间被缆风绳紧紧拉住,龙门吊完成锁轨并与地锚固定。最引人注目的是庞大的架梁机,“上面2个天车和下面箱梁锁定,利用箱梁自重稳定机身。”副场长李民道出抗风原理。
此外,连接苏沪的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工地也按下了暂停键。
海塘巡查:编织防汛监测网
作为江海环绕的岛屿,崇明的海塘安全与内河水位是抵御台风的生命线。崇明区海塘管理所严阵以待,早在7月28日下午便闻风而动。全区38座沿江水闸根据指令启动预排预降,如同为内河“瘦身”,为后续暴雨腾挪调蓄空间。
“28号、29号两天,连续预降三潮,总排水量超3000万立方米。”水闸管理组负责人徐凯报出的数字,背后是巨大的防汛空间储备。与此同时,城桥镇老滧港西塘区域,海塘巡查员骑着电动车,在风雨中一寸寸检视主海塘、一线海塘及附属设施。他们一日两巡,对薄弱堤段及时加固,紧盯堤顶道路杂物与倒伏树木,确保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目前三岛水位,崇明本岛已降至2米,长兴1.3米,横沙1.35米。”崇明区水务局副局长王斌告诉记者:“同时对城市水管网进行预排,腾出积水容量。”记者了解到,截至30日,崇明水务部门已累计出动巡查人员298人次,巡查海塘里程达861公里,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岛的防汛监测网。
在万安港防汛物资储备基地,仓库内排水抢险车、发电机、抽水泵、油锯等装备一应俱全,随时待命。崇明三岛4个大型物资储备基地如同隐形的盾牌,确保一声令下,防汛力量能瞬间抵达最需要的地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