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普”医生走出国门,跨越山海做健康使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我们祖辈只在意婴儿健康,妈妈们的痛苦常常被忽视。”在非洲塞拉利昂,三个月前刚刚顺利分娩的法蒂玛抱着婴儿感慨道:“原来疼痛可以冷敷缓解,腰痛需要锻炼核心肌群——这些知识以前从未有人告诉我们,直到这里有了中国的医生,我们才知道。”
一场由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下简称“国妇婴”)产科医生马珏指导、当地助产士协助的妇幼健康科普讲座日前走进了塞拉利昂库什阿姆社区。这位来自上海的产科医生让“沪科普”走出国门,将最新妇幼健康科普理念传到了大洋彼岸的非洲。这也是首次有中国医生将系统化的中国产后康复理念带到西非,吸引了众多孕产妇及家属参与。
在塞拉利昂、摩洛哥等非洲国家,产后康复干预长期缺位。当地的传统观念认为,分娩是自然过程,孕产妇往往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承担繁重劳动,这就导致其慢性腰痛、盆底功能障碍等高发。而现在,这一情况出现了改变。
现场,马珏和志愿者们借助图文并茂的课件和切身感受的诊疗体验,将“中国经验”切实地转化为接地气的实操指南:如用“凉开水轻柔冲洗”代替传统草药敷抹,演示“女王式哺乳坐姿”和“举重式抱娃”,避免腰椎疼痛等,向当地孕产妇展示来自东方的医学“魔法”,并开创性地将中国“科学坐月子”理念拆解为可操作的康复模块。“这不是简单复制国内模式,而是医学知识和健康理念本土化的实践。”马珏表示,“团队对现场普及内容进行了针对性调整,其核心是传递‘主动康复’意识,提升当地女性的健康意识,并让她们从中切实获得实惠。”据她介绍,此次讲座依托上海市卫健委健康科普专项项目,除了开展科普讲座、义诊等活动,首批借助该项目培训的当地助产士已开始深入当地社区开展产后康复理念和知识的传播,同时一套融合中非智慧的产后康复指南也正在积极酝酿。
不仅仅是塞拉利昂,在摩洛哥等国家,也有中国医生的身影。上世纪70年代,由上海市组建的首批医疗队进驻摩洛哥,开启了中摩医疗卫生合作的新篇章。马珏也曾经是援摩医疗队的一员,虽然已圆满完成援助任务,但她仍然心系当地孕产妇的健康,今年恰逢中国援摩医疗队派遣50周年的重要节点,7月,由她牵头制作的《产后修复疗愈手册》,也在摩洛哥发放。“中国医生不仅治好我们的病,更让我们明白如何保护自己和孩子。”在摩洛哥塞达特省,当地妇女阿依莎在了解了规范分娩流程后说。
据悉,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迄今为止已累计派出9批援摩专家,为当地妇幼人群提供女性全生命周期医疗保障。从医疗援助到手绘科普,从个体宣讲到体系传播,国妇婴医生们用数十年的坚守诠释着“国际和平”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医院创办人宋庆龄先生的理想是让和平与健康遍播世界,我们的援外医疗和科普工作,正是以红色初心为笔,书写‘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动答卷。”国妇婴院长、党委副书记王玉东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