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ChinaJoy揭幕,谁是下一个《黑神话:悟空》?
2025-08-0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如果说前些年还在谈论ChinaJoy诸多新游戏中,本土自研游戏的比例在持续攀升,那么2025ChinaJoy显然有了更大的雄心,这个雄心就是谁是下一个火爆全球的《黑神话:悟空》。今年的ChinaJoy8月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揭幕。青年报记者在实地探访体验中发现,在技术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深入挖掘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国产游戏“走出去”的关键。

  ◆  “走向深蓝”已成本土自研游戏的共识  ◆  

青年报记者入馆第一眼就瞥见《影之刃零》的试玩区,一个玩家可以试玩15分钟,有十来个座席,外面已经排起了几十米的长队。

这个景象并不在记者意料之外,几天前北京也举行过一场《影之刃零》的试玩活动,也是人山人海,很多外国人专门赶来体验,其中还包括一位拥有271万粉丝的著名巴西游戏博主。这款还没有制作完成的中国自研游戏,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黑神话:悟空》的游戏。

《黑神话:悟空》的火爆,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仅在中国火,在全球也很火,这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标杆之作。近年“游戏出海”有井喷之势。《2015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自研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95.01亿美元,同比增长11.07%,国外玩家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韩国。要知道,这些国家的游戏过去是中国玩家的“主餐”。

火爆海外的本土自研游戏的品类主要有策略类和角色扮演类两种。记者注意到,武侠题材的《影之刃零》就是一款动作角色扮演类游戏,这和《黑神话:悟空》属于同一类。而今年ChinaJoy另一款风头正劲的单机游戏《失落之魂》,也是动作角色扮演类游戏。这其实可以看出,把画面做到“顶”,把动作做得连贯顺畅而更有互动性,这是目前有意“游戏出海”的中国本土游戏厂商的着力点。

一些ChinaJoy展商告诉青年报记者,在本土游戏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让自研游戏“走向深蓝”,大幅度拓展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项。“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要,也是中国游戏厂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  突破和创新,不再简单复制《黑神话》  ◆  

其实今年ChinaJoy中寄希望于成为下一个《黑神话:悟空》的国产游戏很多。除了《影之刃零》和《失落之魂》,《绝晓》《唐传奇:琵琶行》《星烬:烛耀山海》等也很被业内和玩家看好。

在试玩体验中,青年报记者发现在“虚幻5”这类最先进的游戏开发制作引擎的加持下,目前中国的一批一线原创自研游戏已经可以做到画面精美、扎实、具有代入感。游戏人物的动作也更生动连贯。说到动作,这其实是角色扮演类游戏的最大看点。过去两个人物对打,基本上是各自做各自的动作,现在动作之间有更强的互动性,更流畅,也更接近于现实。

这一点在《影之刃零》之中体现得相当明显。在体验的时候,那过于真实的动作和画面,一下子就让青年报记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之前有玩家说,游戏中的男主角会让人恍惚间仿佛见到了一代剑圣于承惠。此言不虚,记者确有同感。

青年报记者在ChinaJoy现场还遇到了知名游戏博主赵宅男(赵阵雨)。他试玩了几款本土自研游戏后告诉青年报记者,在他看来,谁都不会是下一个《黑神话:悟空》,因为每一款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款都有自己的突破,一旦“游戏出海”一定会掀起新的波澜,这就是原创游戏你争我赶的现实。

  ◆  技术固然重要,坚守中华文化才是核心  ◆  

其实,“游戏出海”的关键远不止于技术。就拿动作角色扮演类游戏来看,之前国外的“战神”系列、《鬼泣》《忍者龙剑传》等游戏,都是《黑神话:悟空》至今都没有超越的高峰,是世界游戏的里程碑式作品。仅就制作技术来说,《黑神话:悟空》《影之刃零》《失落之魂》这类自研游戏可能会更先进,但还没有超越前辈先贤,本身就说明它们还有提升空间。

PlayStation每年都会参加ChinaJoy。过去他们既会展示中国游戏,也会展示国外游戏,数量上一半对一半,但这一次他们破天荒地带的全部都是中国自研游戏。在接受青年报记者独家专访时,索尼互动娱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江口达雄表示,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就是对中国的“游戏出海”充满信心,他们看好这些中国自研游戏在世界推广的前景。

谈到游戏“走向蔚蓝”的途径,江口达雄说,现在世界各国的游戏制作技术其实差不多。“虚幻5”引擎中国可以用,美国也可以用,日韩也可以用。游戏要在全球打开销路,关键还是看对所“出海”国家的玩家研究得深入不深入。只有研究得透彻,才有可能推出游戏的“当地版”,获得当地玩家的追捧。

当然,在江口达雄看来,“游戏出海”最终能否成功,核心还是要看游戏能否坚守自己的文化。具体到中国原创游戏,就是要看游戏能否坚守中华文化。之前的《黑神话:悟空》取材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影之刃零》是中国武侠文化的延伸,这都是十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