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伙伴计划”共筑AI时代公益创客教育新生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王垚
伴着人工智能的澎湃浪潮,盛夏的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 一场别开生面的“创客嘉年华”吸引了近180个家庭热情参与。“幸福奋斗·智创青春”第二届大中小学生公益创客论坛颁奖典礼暨“大中小学校公益创客教育伙伴计划”发布仪式上,来自新疆、四川、贵州、江苏、上海等5省份21所学校的300余名大中小学生,共同展示人工智能时代他们对知识学习与转化运用、科学技术与现实生活、民生关切与幸福创造的感知理解和行动方案,年龄跨度覆盖小学一年级到硕士研究生。
◆ 打造别具一格的“创社展” ◆
本届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网络国际中心等联合举办,旨在搭建跨学段科创交流平台,展示以大中小学校为主阵地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成效。历时四个多月,论坛汇聚各方资源,以“学涯—职涯—生涯”贯通为理念牵引,实践探索“高校引领—区域联动—学段衔接—社会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论坛开幕前,校园早已成为创客们的科技乐园。发挥教育学、心理学、数据科学、计算机技术、物理学、生态学等综合学科优势,主办方组织高校科普社团、中福会少年宫科普团队以及面向中小学的创客企业共同打造别具一格的“创社展”。中小学生与家长一起,在大学生朋辈导师的带领下玩转科学小实验,现场制作大脑模型,体验操控电子机器狗,在创意编程、智能硬件组装、科普实验和环保设计中尽情享受科创的魅力。
与此同时,“公益创客行”组织小创客们走进华东师大首个“元宇宙未来学习空间”,在朋辈导师的带领下,沉浸式体验“师—生—AI”三元协作的新课堂样态。“通过朋辈导师团、创客嘉年华、公益创客行等形式,我们致力于探索构建面向全体、面向未来的,符合规律、符合需求的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陈霜叶表示。
此次活动是华东师大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打破校园围墙,将大学优质资源辐射至中小学生、社区和家庭,在暑期里提供兼具趣味性、知识性和社会价值的成长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健认为,构建小学培养创新意识、中学接触科学前沿、大学深耕创新创业的大中小一体化培养模式,是AI时代以教育创新、科技赋能、人才输送拥抱未来的重要实践探索。
◆ 设大中小学校公益创客教育伙伴计划 ◆
论坛设“数智红旅·创新传承”“AI+教育·生态重构”“数智攻坚·科技自强”“智慧治理·民生提质”四大赛道,共收到来自全国21所中小学的科创作品。经过资格审查、线上初选、线下评审等环节,最终产生7个金奖,13个银奖,22个铜奖。
在项目展示环节,从8岁到24岁,各学段创客代表们同台展示。另外,当大中小学生们用科技解决社会真实问题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以创新致善世界的信念。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本科生沈佳禾、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杨佳雯,共同关注视障群体,希望以科技的力量“让所有视障者都能自由出行!”新疆克拉玛依实验中学闫锦程则是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找到科创的灵感,“用AI大模型拆解句式,同学理解效率提升40%!知识壁垒就该这样被打破。”华东师范大学康复科学系硕士生汤芷欣、上外云间小学二年级学生沈语桐从教育康复、社区治理等社会问题着手,希望用科创提升社会幸福感。
论坛以普惠性为底色,以公益性为纽带,以人工智能为引擎,为全国青少年搭建了激发潜能、服务社会、创造幸福的广阔舞台。
论坛重头戏是“大中小学校公益创客教育伙伴计划”的发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闫露现场发出倡议,并为全国首批加入计划的20家单位授牌。该计划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网络国际中心、地方教育部门及多所大中小学校共同发起,是论坛从“活动”迈向“长效生态”的关键一步,期望系统性应对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资源分布不均、学段衔接不畅、实践平台匮乏、应用转化不力等现状和挑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王垚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