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淋过雨的自己能为更多人撑起伞,近百名困境大学生在上海街头组团做公益
2025-08-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诗松/文 受访者/图

今天,由青山慈善基金会支持、上海益志领公益基金会开展的2025年“青山赋能”大学生公益领袖领导力提升训练营在上海闭营。

在公益训练营的名称中加上“公益领袖”四个字,本意是一种正向的鼓励。因为这群参与者均是来自贵州、广西、湖南、福建、山西与青海六省的近百名困境大学生。而他们在训练营期间的奋力学习,也正让自己向这四个字靠拢。作为公益项目的受益者,他们参与训练营重新认识公益、学习何为专业的公益、该如何正确地做公益,并在上海付诸实践,让淋过雨的自己也能为更多人撑起一把伞。

《如何构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青年人新时代的使命》《公益发展与管理》《公益项目创新》……结营前的周末,在学习了由各导师带来的公益课程后,这群学员走上有风有雨的上海街头进行公益实战。他们带着亲手设计的海报与义卖商品走进黄浦、浦东等地,为“童行未来”项目筹集善款。这是一个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的项目,由这些很多自身也是留守儿童的困境大学生来筹款,显得别有意义。这些善款将用来实现7名留守儿童的心愿,而这些心愿卡片正是学员陈光德在贵州毕节支教时从孩子们手中一一收集的。

街头行人匆匆,起初学员们还带着几分羞涩,举着海报的手在雨里微微发抖。但当想起卡片上“想要一个新书包”“想要一副羽毛球拍”这些朴素的字迹,大家还是深吸一口气,主动走向避雨的路人:“您好,我们在为山区孩子筹集心愿资金……”被拒绝时的失落,总会被同伴一句“再试试下一个”重新点燃。

卖出50余件商品,筹得1230余元善款,数字虽不大,但却是大家齐心协力的成果,也足够用于实现7名留守儿童的心愿。闭营仪式上,学员们复盘“童行未来”义卖的风雨与感动,也将把在公益训练营中策划的公益项目,继续落实用于反哺家乡。

即将结束之际,学员付雷走上台,分享了一段关于“小刘”的故事:十年前的小镇上,患有重度脑瘫的小刘因疾病遭人排挤,付雷却在爷爷掩护下,坚持每个周末找他玩耍。从最初小刘把自己关在暗房,到后来盼着相见,这份微小善意,让小刘逐渐向阳而生——如今他在一个接纳特殊人员的工厂上班,哥哥也成家立业。“那时不懂公益,可正是这份‘想一起玩’的简单心意,让一个人、一个家有了光。”付雷说,“公益不必宏大,我们每个人微小的善意,就是点亮他人的光。”

“经过这几年的积淀和发展,公益训练营的社会影响力和‘爱心朋友圈’不断增加,得到民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力度也日益提升。让有困难的大学生实现更有质量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心理和能力赋能。希望公益训练营能帮助更多困难大学生完成从认知提升到行动落地的蜕变,并化为公益行动回馈社会,续写温暖。”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诗松/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