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器人竞技到智能体设计,普陀区青少年在AI赛场上展现“未来学习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徐红清/文、图
2025年8月2日,中国•上海第八届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普陀区邀请赛(AI创无界)在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举行。活动旨在进一步营造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的热烈氛围,鼓励更多区内青少年加入人工智能的学习应用。活动吸引了全区31所中小学近200名学生参加。
AI创无界-星河无界赛项,要求参赛学生在类运动场景下,运用传感器、机械结构、算法学习、编程运用等,通过个人技能赛和团队对抗赛形式展开机器人竞技。其中,团队作战面临“协作专属挑战”,不仅包含需要分工完成的任务(如分段攻坚、交叉验证),还加入了“团队共答”“即时调整策略”等环节,要求队员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
竞技场上,除了技能比拼,也极大考验参赛选手的心态。上海理工大学附属普陀实验学校的薛嘉诚同学首次参赛,赛前一度有些焦虑,在同伴“放慢速度、稳住心态、确保每个任务拿满分数”的鼓励下,他上场后始终保持专注,一步步扎实完成操作,下场后,他难掩开心:“到了赛场,不慌不忙做好每一步,真的拿到了比平时更好的成绩!”
在AI创无界-星际传奇赛项中,参赛选手们化身“星际工程师”,迎来了综合能力的全面挑战。他们需要自主设计并搭建机器人,并通过程序编写指挥其完成一系列模拟星际探索的复杂任务。这不仅是对动手实践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其创新设计策略的深度检验。比赛任务要求机器人运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从精准光电传感器巡线导航,到运用RFID技术完成星舰航行任务,再到通过视觉模块识别特定图案——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参赛选手将系统性工程思维贯穿于硬件搭建与软件调试的全过程。
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副主任王敏表示:“今年,中心将深化‘赛训培评’机制,聚焦科创‘培菁’计划,以重点赛事为核心平台,提升学生科创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发挥赛事牵引作用,在项目中融入AIGC等前沿技术,推动成果孵化,增强学生科技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本次普陀区邀请赛特别设置了“智能体挑战”板块。围绕“我的AI学习伙伴”主题,要求学生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智能体的知识和相关应用软件,构想并创造一个有助于学习、提升效率的智能学习伙伴。活动现场,参赛队现场抽题、制作并进行现场展示和答辩。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的叶雨希和张浩然,是智能体挑战赛项中唯一一支高中生参赛队。他们设计了一款名为“预识通”的智能体,是一个拥有“提炼核心概念与关键知识点、多维度分析、知识点的学科应用或生活应用、生成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四大核心功能的预习智能学习伙伴。两人分工合作,叶雨希负责核心功能设计,设计理念语言组织;张浩然则负责逻辑实现,通过工作流来实现核心功能。“第一次参加人工智能类赛项,学到了很多智能体的知识和逻辑,非常挑战,也很有收获。”
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指导老师邱振华认为,智能体项目对学生的能力考察非常综合,其技术的一大特点是“门槛相对较低,但上限极高”。不仅涉及对AI大模型的应用、基本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检验,还考察了对数据库的了解以及编程能力。
选手们的现场表现令评委们惊喜,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夏天教授表示:“学生们展现出扎实的AI知识,从数据库设计、知识库运用到大模型整合,思路清晰、执行高效,有效串联学习闭环。进阶任务中,要求学生对智能体的原理、应用进行多维度剖析,他们在复合技能融合、工作流设计、上下文感知对话等方面,展现出创意巧思与严谨逻辑。这些青少年以创新为笔,勾勒AI赋能学习的图景,让我看到人工智能教育的丰硕成果,更看到未来科技人才的无限可能。”
本次普陀区邀请赛相关赛项将作为中国·上海第八届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暨全国邀请赛相关赛项的区级选拔,优秀队伍将有机会代表普陀区参加总决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徐红清/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