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经济观察|从漫展溢出到全城,二次元如何“渗透”上海文旅商体展?
2025-08-04 上海

二次元主题商场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 记者 施培琦/图

8月4日下午4点,随着最后一批观众走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第二十二届ChinaJoy正式落下帷幕。为期4天的展会共吸引观众41.03万人次,其中约61%来自上海以外地区,带动服务消费达6.61亿元。

但对于许多刚刚离开展馆的二次元爱好者来说,这场狂欢远未结束。半小时车程外的静安大悦城,《JOJO的奇妙冒险》全国首站主题快闪仍大排长龙;南京东路上,coser与路人“集邮”合影不断;苏州河畔,最后一班“痛船”正驶过外白渡桥,船体上的游戏角色贴纸在夜色中闪闪发光。

这正是2025年首届“上海国际动漫月”的真实写照。自7月初启动,这场横跨整个暑期的文化盛事早已突破传统展会的空间边界,将“二次元”融入城市日常。从线下展览、主题餐饮、快闪体验到原创舞台剧、夜间市集,本届“上海国际动漫月”已经远远超越三场展会的联动,渗透进了城市的街头巷尾。通过“文旅商体展”全链条的有机联动,打造了立体化的城市消费新场景。

每个人都能在这座“痛”城找到快乐

“在上海穿着cos服装上街,就像大爷在路边下棋一样平常。”穿着《王者荣耀》安琪拉cos服的大学生顾苒这样形容她在上海的感受。

这位21岁的动画专业学生为此次行程精心规划了五天“二次元朝圣路线”。周五从江苏淮安出发,抵达后第一站便直奔《美叽和大鼠》主题餐厅,点了一份名为“生活粘鼠板”的焦糖芝士蛋糕。第二天,她进入ChinaJoy展馆,除了观展,还有一个特别任务——为在北京实习的室友“远程集邮”。她带着朋友的照片与coser合影,一天之内收集了16张“数字合影”。此行的另一个期待是在周二观看《千与千寻》舞台剧,这也将是她的舞台剧初体验。

让她最为惊喜的是街头路人的反应。当她穿着cos服在南京东路拍照时,一位60多岁的阿姨主动请求与她合影,还有小朋友夸她像“仙女”。“以前在别的城市穿cos,总觉得格格不入,在上海却感觉很被包容。”她说。

二次元主题的餐饮

与顾苒的“沉浸式朝圣”不同,来自北京的29岁互联网从业者刘先生展现了另一种周末“特种兵式打卡”。周五下班后,他乘坐京沪高铁抵沪,花350元购买了ChinaJoy VIP票,只为第一时间体验《影之刃零》和《红色沙漠》首发试玩。晚上,他还赶往美罗城参加B站大会员《浪浪山小妖怪》观影活动。“感觉美罗城就是一座巨大的上美影‘痛’商场,到处都是动画元素。”他在朋友圈写道。

而对于家庭出游来说,带着7岁女儿的张女士将动漫月看作一场跨代共鸣的城市探索。他们一家在两天内打卡了五个商圈:例如,在新世界城抢购《凹凸世界》限定版周边,在大悦城与罗小黑coser合影“集邮”,又在百联ZX创趣场为女儿购下《航海王》联名奶茶。

最有趣的体验发生在高达基地。一家三口在300平方米的模型店内逛了一下午,手机记步显示走了超过5000步。孩子的父亲从彩透版讲到合金涂装,每一款高达模型都配上故事讲解,女儿听得津津有味。“原来小时候追的动画,如今能和孩子一起重新认识。”张女士说,“这种代际的文化连接,在上海显得格外自然。”

“二次元渗透”无处不在

“在日本,宅文化与主流人群之间仍有隔阂,但这次在上海的体验让我感受到,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在拥抱这样的文化。”从日本专门来上海参加ChinaJoy BTOB馆工作的游戏从业者高桥如此评价。

他用“渗透”这个词概括了上海动漫月的独特之处。这种“渗透”从他下飞机那一刻就开始了:从浦东机场里的“上海之夏”国际动漫月大屏标识,到商场内的动漫配乐,都在告诉他:这不仅仅是一场展会,而是整座城市的文化盛宴。

豫园的夜晚更让高桥印象深刻。九曲桥上,《天官赐福》《时光代理人》《凡人修仙传》等国漫元素与古典园林相得益彰。“中国国漫和豫园古风很适配,这是很有中国风格的尝试。”虽然他并不熟悉这些中国IP,但被这种“有机融入”深深震撼。在豫园夏日奇幻夜的“国创豫宙漫游季”中,《天官赐福》的极乐坊真实再现,古风建筑与现代动漫交相辉映。

这种“渗透”几乎遍布上海全城。桂林公园地铁站外,《崩坏:星穹铁道》《绝区零》等游戏雕像吸引粉丝打卡;周边商场中,米哈游、鹰角网络等企业开设了十余家泛二次元快闪店。《大鼠与美叽》等主题餐厅一位难求,《航海王》等IP联名奶茶排起长队;地铁车厢充满《明日方舟》元素,苏州河上的“痛船”每日定时启航,三大展会则联合推出“魔都次元通行证”,串联起参展、打卡、消费等场景。

从百联ZX、静安大悦城到美罗城、环球港,IP快闪店遍布热门商圈。浦东新区的“谷子消费节”、徐汇区的“元界嘉年华”也同步上线。首届“上海之夏国际动漫月”还推出了专属次元地图,串联全市81个次元地标打卡点。

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表达在上海市民中得到了广泛的接纳。正如顾苒在南京东路的经历所体现的:六旬阿姨主动合影,小朋友叫她“仙女”。甚至有网友在小红书调侃:“在静安大悦城逛街,不穿cos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二次元主题的苏州河游船

政策让“流量”变“留量”

“国际动漫月的意义远不止于产业层面,它更关乎全球文化话语权的重新分配,用动漫语言参与全球青年文化主场竞争。”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徐剑的观点,道出了上海动漫月背后的战略思考。

这种思考体现在政策的系统性设计上。上海市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为动漫月提供了制度保障,从IP孵化、本地原创到商圈联动、国际交流,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上海作为米哈游、B站等头部企业总部所在地,汇聚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动漫游戏企业,已形成“IP孵化-平台运营-商业转化-城市场景”的完整链条。

仅以首届“上海之夏”国际动漫月压轴大展ChinaJoy为例,四天展会就吸引观众41.03万人次,其中61%来自外地,带动餐饮、零售、住宿、交通等服务消费约6.61亿元。其中,龙阳路商圈、小陆家嘴-张杨路商圈和世博前滩商圈三大联动商圈线下零售餐饮消费3.19亿元,同比增长39.6%;仅龙阳路商圈的零售餐饮消费就同比增长6.7倍。

首届国际动漫月作为中国首个以城市名义举办的大型国际动漫节庆活动,实现了CCG EXPO、Bilibili World与ChinaJoy三大展会联动,形成“文旅商体展”全链条重构。联动热门商圈、文旅机构推出“痛”游船、“痛”巴士、“痛”地铁,以及沉浸式动漫街区等打卡活动,撬动文旅商体展融合的新消费。

在Z世代推动下,动漫文化正逐渐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传统的功能性消费正在被情绪性、价值认同型消费所取代。上海精准捕捉到这种趋势,通过“动漫月”这一平台,展现其打造“全球青年潮流都市”的路径。

即使展会落幕,快闪仍在排队、联名餐饮一座难求,二次元元素依然活跃在城市的日常之中。这种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正是上海国际动漫月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文化产业的加速器,更是塑造城市可持续文旅生态的重要实践。正如徐剑所言,在争夺全球青年文化话语权的赛道上,上海国际动漫月为上海提供了重要契机,让中国创意通过动漫这一世界语言,赢得全球青年的广泛共鸣。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 记者 施培琦/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