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光影节成为创作母本,这些中学生的人工智能作品藏着上海的温度和魅力
结营仪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当黄浦江的璀璨灯火在31楼的窗外被点亮,我第一次切身地感受到,‘光’是何等宏大而富有力量。”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的蒋宇皓同学在结营笔记中写道。8月3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庭报告厅内,近百名高中生与专家、导师齐聚,为为期一周的“上海国际光影节青少年人工智能光影实践创新研习营”画上句点。这场青春与科技的碰撞,让上海的城市光影成为创作母本,更让人工智能技术流淌出人文温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林怡指导灯光智慧控制相关知识
◆ “政产学研”协同,搭建青少年创新舞台 ◆
作为2025年上海国际光影节的“前哨战”,此次活动由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主办,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承办,汇聚了同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十余家高校与机构资源,更得到DeepSeek等企业的技术支持,构建起坚实的“政产学研”协同平台。
活动分为“研学—征集—展出”三大板块:创新研习营收官后,8至9月学生作品将进入创作赋能期,将由高校专家指导深化作品;9月19日至10月18日举行光影长廊展,优秀作品将在黄浦滨江中央科创园区等核心场地亮相,部分甚至可能升级为城市永久夜景地标。
一周时间里,营员们沉浸式接触AIGC技术、光影艺术、生态科学等跨界领域,在专家指导下开展分组创作。除了理论学习,他们还走进“远望一号”教育基地、拉法耶文化艺术中心、海军制造飞机处旧址,在上海市景观灯光监控中心亲手点亮黄浦夜景——当点点灯光如星辰般在浦江之畔延展,恰似青少年心中萌发的创意之光。
“从美学文学到成像原理,从ComfyUI到通义万相,我们逐渐理解,人工智能与光影的结合,是一种能够创造出无限可能的崭新艺术语言。”蒋宇皓的感悟道出了同学们的共同成长。第七组最初想做一团会因风而动的火,后来却将其升级为能回应人类哼唱的“数字生命”:观众可通过App远程改变火光样貌,让它变身为游弋的水母或盘旋的凤凰。“我们的作品完成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陪伴’的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光影伙伴’。”
营员们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分组思考创作
◆ 作品在碰撞中迭代,在协作中绽放创意 ◆
在这场光影之旅中,技术突破与团队协作成为同学们最深的收获。负责3D模型渲染的林禹丞说:“一边学一边做,收获颇多,这段将成为永恒回忆。”刘玎玎则感慨:“最动人的‘生命感’不仅来自代码与光影,更源于一群人为同一个创意并肩时的包容与默契。”
第六组的胡铃翊在导师指导下设计了光影作品《寻|REVIVE》,通过光、声、香的交融给予人们心灵疗愈。“起初我认为光影是为了‘出片’营造氛围感,现在我知道了,光影是有温度的,能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疗愈。”董越作为首次参与科创活动的“新手”,在跨校团队中突破舒适区:“一遍遍地重复,也终能让生疏变成驾轻就熟,当我意识到我们组的基础内容出自我之手时,顿时感受到一切都有意义。”
王鑫凯的感悟颇具代表性:“冰冷的代码也能成为温暖的艺术语言。当我们的创意通过技术得以实现,那些光影不仅点亮了夜空,更温暖了这座城市的心灵。”
七天的研学虽已落幕,但营员们的追光逐梦才刚刚开始。他们运用DeepSeek AI智能工具、Midjourney等图像生成工具、Blender等三维建模软件,将人工智能与传统光影设计结合,在结营仪式上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创意。
正如顾子鸣在心得中所写:“老街区里故意调暗的路灯,是为了让街坊邻居在昏暗中更敢说心里话;医院走廊的感应灯延迟3秒熄灭,是怕夜间行走的病人被突然的黑暗惊吓。”这些青少年创作者正以独特视角解读城市光影,让技术充满人文关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