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学子与时代对话,让思政教育扎根实践土壤
2025-08-0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夏日炎炎,一批来自上海海关学院的学子,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融入“思政教育”的宏大命题。100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80余个党群服务中心、4幕话剧情景的排练,他们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让思政教育焕发蓬勃生机。

  ※  传播“关史”和口岸文化  ※  

为赓续海关精神,讲好口岸故事,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边境口岸文化宣传经验向校内外推广,同时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海关学院“边关新声”实践团队循着先辈足迹,奔赴厦门海关开展沉浸式调研,以青春之力赓续抗战精神,传播口岸文化。

团队负责人宋佳宜同学介绍,团队一行重走月港督饷馆—洋关—红色税关的历史长廊,切身感受到海关人“关通天下”的开放胸怀与“守卫国门”的坚韧担当,也看到数字化手段让古老关史焕发新生,这些经验为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教育范本提供了鲜活范例。调研过程中,团队既重视文献梳理,又与关史专家、一线关员面对面交流,已形成动态“口岸文化基因库”,并着手撰写系统调研报告。

目前,项目已进入打造“边关新声”品牌阶段,“我们将融入‘边关新声’IP,持续推出红色教育主题路线与更生动鲜活的‘关史’系列推文和短视频,让海关精神从鹭江潮声传向黄浦江畔。”宋佳宜说。

  ※  精心打磨原创话剧  ※  

习近平总书记给红其拉甫海关全体关员回信两周年之际,为持续打造《关魂》系列海关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话剧,上海海关学院正在精心打磨原创话剧《关魂》系列3.0。校乘风话剧社成员与上海戏剧学院郭永伟总导演团队携手,已经在暑假里开展了话剧第一阶段的排练。

排练伊始,参演人员认真研读话剧剧本及《红心向党》一书,深入了解了“一顶帐篷七个人,三头牦牛一口锅”的艰苦建关故事。话剧团队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红其拉甫海关“四特”精神为指引,开展话剧四幕情景的排演。从高原建关的艰辛历程、适应高原生活的重重挑战、与走私分子的智勇交锋,到助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中国海关关员的精神风貌在话剧中生动诠释。

在追求剧本生动精彩的同时,团队格外注重话剧情节的真实性。在排练期间,不断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事实考证。参演学生还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赴红其拉甫口岸开展实地调研,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内涵深度。

持续深化《关魂》系列品牌建设,通过艺术形式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培养“有才干、敢拼搏、勇奋斗”的中国新时代海关优秀人才,正是排演话剧的深意。

  ※  红色实践蓬勃开展  ※  

足迹烙印大地,思考叩问时代。从黄浦江畔的红色语景探索,到社区街巷的党建效能提升,红色实践蓬勃开展。

为深入探索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机制,特别是符号化表达与传播效能,上海海关学院“沪红语研”实践团队聚焦上海红色基地的语言景观,开展了系统调研。团队综合运用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跨学科视角,对上海市内约100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遗址、纪念馆进行了详细考察,剖析这些特殊语言景观如何承载历史记忆并实现现代表达。

目前,项目已进入中期成果梳理与理论深化阶段。“我们正基于翔实的一手语料,着手构建上海红色基地语言景观的数据库与分析模型。”团队负责人冉思媛介绍道。这些阶段性成果将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目标在于提炼出具有高度推广价值的红色教育基地语言景观优化策略,形成包含语言符号系统分析等核心内容的成果体系。该研究将持续挖掘语言景观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彰显关院学子在红色文化传承与语言传播研究领域的创新思考与实践力量。

而名为“党群沪惠”的一支团队则立足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相关社会调查,期待党群服务中心以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走向更多群众,让红色阵地真正成为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暖心家园。

校团委负责人介绍,这群学子的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向行动的转化,更是青年与时代的深度对话,用青春视角激活红色基因,也让思政教育扎根大地、直抵人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